【深一度】“我是他的‘眼睛’和‘拐杖’”!76岁昆山弟媳照顾残疾兄长48年
张代兄简介
1947年出生的张代兄,周市镇斜塘村人,今年已经是76岁的阿婆了。自从1965年与丈夫徐志清结婚后,张代兄就与丈夫一起悉心照料有智力残疾的兄长徐永岐。
2019年,丈夫不幸离世,张代兄独自扛起生活重担,替丈夫照顾兄长。“他24小时都离不了人的呀。”徐永岐出门依靠轮椅,在家里活动要扶着墙哆哆嗦嗦向前摸索,张代兄时刻牵挂着兄长。3年前,徐永岐因白内障双目失明,弟媳张代兄从此成了他的“眼睛”和“拐杖”。
不仅双目失明,徐永岐自幼就是智力残疾人,生活难以自理。“冬天,晚上要爬起来给他盖好几次被子。”张代兄说。心智仿佛停留在孩提时代,哭叫、惹麻烦、无理取闹是徐老伯的日常,有时候午饭还没吃,就嚷嚷着让张代兄安排他去睡觉。在需要被家人照顾的年纪,张代兄还尽心尽力地照顾八旬兄长,她说,这背后是为了近半个世纪前对公婆的一句承诺。
2022年底,张代兄被评为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新人”暨苏州市道德模范。

▲张代兄
1965年,18岁的张代兄从锦溪镇嫁到周市镇,丈夫徐志清为人忠厚、重情重义。徐家共有兄弟姐妹6人,生于1940年的老大徐永岐因小时候发烧造成智力残疾,心智停留在了6岁,生活无法自理,是徐家老两口最大的牵挂。看到体弱多病的公婆日夜照料大哥,婚后的张代兄常常上前搭把手。
▲张代兄和兄长徐永岐
“我家里有两个姐姐,她们早就出嫁了,还有一个弟弟。爸爸妈妈那时候身体很好,我是受宠的小女儿,平时舍不得让我做家务的。”回忆起在家做姑娘的岁月,张代兄脸上浮现出幸福的笑容。
1975年,年纪越来越大、无法承担重活的张代兄公婆将照顾徐永岐的重任托付给了徐志清和张代兄。“我们这一辈子没有别的想法,只是想到,我们走了,你大哥自己没法生活。”公婆对他们说,“你们对大哥是真的好,我们年纪大了,今后照料他的重担要麻烦你们了,你们两夫妻一定要好好照顾他。”
起初,张代兄夫妇俩也是有顾虑的。一大家子人,这样的重担为啥要他们来挑?何况照料兄长的生活起居,对于张代兄来说也多有不便。可是,掂量来掂量去,徐志清的兄弟姐妹,大一点的妹妹已经出嫁了,小一点的还没能成家立业,心软的小夫妻俩终于应承下来。
对公婆的承诺铭记在张代兄心中,她说:“不为别的,就为了心里踏实。”此后大哥就和张代兄一家同住,从新婚燕尔到儿孙长大、白发渐生,兄长始终是家里重要的一分子,一家人的生活算不上富足,但也平平安安。
2016年,徐志清被确诊罹患食道癌,这一噩耗对张代兄而言犹如晴天霹雳。年已七旬的她咬牙扛起生活重担,每天起早贪黑,同时照顾重病卧床的丈夫和生活不能自理的兄长,有时还要骑着电动三轮车带两人一起去医院看病。徐志清病重入院后,她常常家里、医院两头跑。
不幸的是,2019年,徐志清还是没能敌过病魔,离开了人世。少了丈夫的帮衬,照料大哥的重担,压在张代兄一个人身上。
丈夫过世不久,让张代兄难受的是,兄长的身体状况也急转直下。“兄弟去世了,他好些天不肯吃不肯喝,天天躺在床上流眼泪,眼睛都哭得红肿了,看东西都看不清了。”82岁的老邻居袁云歧对小昆说,“张代兄和村上干部要带他去看病,他像小孩子一样怕看医生,不肯去医院,年纪大了,又拖得久了,后来双眼因为白内障而失明。”
张代兄回忆:“丈夫去世后的那段时间,大哥总是哭泣,难过得吃不下饭,瘦得皮包骨头。”因为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表达情感,有时候徐永岐会像孩子一样闹脾气,拍桌子、摔东西。“我有时候作势凶他,‘你闹什么!’他就说,‘我眼睛看不见了,我气啊。’”张代兄说。
“我理解他有苦说不出的心情,看他的样子也特别心疼,几乎把所有精力都用来照顾他,帮他煎药调理身体。”张代兄说,除了白天要照顾兄长的饮食起居,半夜还要经常起来看看他有没有盖好被子,最多时一晚上要起夜四五次。在这样的悉心照料下,徐永岐的身体有所好转,而张代兄的腰却累得弯了下去。
冬天为他铺床叠被,夏天为他擦身洗澡,一日三餐都送到手里,上厕所也要帮忙……看到年近八旬的张代兄,依旧日复一日地辛苦照顾大哥,心疼她的邻居们和村干部多次劝说她,把大哥送到养老院安享晚年,她自己也可以和儿孙一起享享清福。可是,嘴里说不出的徐永岐舍不得离开家,她的两个儿子也舍不得大伯。有一回,镇上领导来看望他们,提议由镇上负责联系好敬老院,问他愿不愿意,他脖子一梗回道:“砍了头,我也不去!”
这些好心的建议都被张代兄婉拒了,她只有一个朴实而坚定的念头:“既然我答应了公婆,就一定要说到做到。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一定会好好照顾他,做他的眼睛和拐杖。”
良好家风,能够引领一代又一代人向上向善。张代兄的善行不断感染着身边的亲人,儿孙们开始接过照料徐永岐的接力棒。
“我对孩子们说,如果有一天我走在兄长前面,希望他们能好好照顾他,像对父母一样为他养老送终。”张代兄说。

两个儿子只要一有空,就会回到家中帮忙照顾大伯,为母亲分担压力,孙女、孙子十分懂事,经常回家帮着家里的“大爷爷”徐永岐刮胡子、剪指甲。村里得知情况后也经常上门慰问,派护工分担张代兄的压力。
家风有传承,长辈们的亲情厚爱也传递到了下一辈,大家一起来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徐永岐。徐舜奕是张代兄的侄孙,初中、高中时候就每周回去照顾他的“大爷爷”。去年大学毕业了,他基本上每个周末都回斜塘村一趟。“我也帮不上什么大忙,就帮我大爷爷刮刮胡子、剪剪指甲,天热了帮他洗个澡什么的,看到爷爷奶奶们轻松了,我心里就会有小小的满足感。”小伙子憨厚地说。
镇上和村里也给予他们政策上的照顾,张代兄有农保“退休金”养老,大哥吃上了低保,节假日还会不定期地来走访慰问。她很知足,“现在生活蛮好的,我们每天中餐、晚餐起码能保证吃上一个荤菜。”志愿者会定期上门,帮他们打理家务,检查和维修下水电煤气啥的,陪他们说说话。
只要天气好,张代兄每天一早会用轮椅推大哥下楼,在小区里慢悠悠地“兜风”一阵子。邻居们会主动上前帮忙推车,帮着送他们上下电梯,过几天没见着人,就会上门去探望下,看看两位老人有没啥问题了。如今,在张代兄和家人的悉心照料下,徐永岐的身体渐渐好转,不仅饭量恢复了正常,脸色也红润起来了,还能用简单的词句表达。
生活中,徐永岐总是称呼张代兄为妹妹,只要妹妹在身边,他就有一种安全感。“他谁都不认,只要跟着我,和我一起生活。有时候他也会像孩子一样乱发脾气,但他心里知道,我是对他最好的人。”张代兄说。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晃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张代兄也从18岁初嫁的新媳妇变成了满头银发的古稀老人,唯一不变的是她对公婆的承诺,不变的是沉甸甸的责任,不变的是亲情大爱。
一句承诺,一生坚守
张代兄,这个名字蕴含着一份责任与担当。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她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书写了几十年如一日照顾兄长的家庭美德时代篇章,以美德之举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美德正能量。
近半个世纪前,年轻的媳妇张代兄答应公婆的嘱托,要和丈夫一起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兄长。48年后,历经岁月的沧桑,她依然信守着那个过往的诺言,哪怕白发爬上了额头,哪怕辛劳让她弯了腰,哪怕肩并肩的丈夫离开人世,她都没有后退半步。这一份坚定让闻者无不动容、敬仰。
亲情,让承诺有着金子般的高贵。对于张代兄这个普通的农村阿婆,承诺不是一句漂亮的说辞,而是用半生去完成的实践,为了公婆,为了丈夫,为了不发一言却将性命相托的兄长。
亲情,让无力者有力前行,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自幼因病而智力残疾,年迈之后双目失明,徐永岐是不幸的。然而,在亲情的庇护下,父母千辛万苦抚育他长大成人,兄弟和弟媳让他生活无忧,后辈儿孙绕膝承欢。年逾八旬的他,衣裳整洁、神态自若,这是亲情赋予他有力的依靠,让他原本孱弱的生命有爱、有尊严。
亲情是沉重的,意味着付出和牺牲,张代兄用几乎半生的坚持来书写这沉重的感情。亲情更是伟大的,更意味着温暖和收获。因为亲情,公婆的嘱托有了回音,丈夫的遗愿有了继承,大哥有了完整的人生,张代兄让亲人安心、被亲人信任,后辈子孙以及更多的社会大众见证了亲情的力量,他们被感动和鼓舞,并会在未来将这无形而强大的力量继承下去。
统筹策划 | 史 赛 陆 娟
融媒体记者 | 许晓明
供图 | 许晓明
责任编辑 | 刘文琦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63446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