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一度】大西门:续写昆山千年繁华胜景
城市如同一个
托起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手掌
大街小巷便是手中的掌纹
大西门
就是老昆山人心中
柔软而温暖的一道掌纹
在昆山城市发展史上
大西门具有重要地位
这里曾是城区最热闹的街区之一
在马鞍山路南侧
与亭林园遥遥相望
在大西门旧址上新建的
大西门商业街
于2019年5月动工
即将隆重开业
城投集团相关负责人
昔日留晖门
大西门
又称留晖门
既是至和塘穿城而入的起点
又是昆山“五座水关城墙” 之一
见证着昆山街市文化的繁荣发展
留晖门的得名
因其曾是全城中
最晚送走夕阳余晖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
昆山城于唐天宝十年(751年)昆山县治迁至玉山城马鞍山南。南宋筑城,用栅栏作城墙。
元朝末年,为了防御海寇骚扰,昆山筑起土城,城墙东起城河,西至仓基河,南起正阳桥,北至马鞍山北麓,并定了宾曦(东门)、迎熏(东南门)、朝阳(南门)、丽泽(小西门)、留晖(大西门)、拱辰(北门)6个城门名称。
明朝嘉靖年间,昆山由土城改建为砖城,为江南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砌砖城的县城。大西门也成为了横跨仓基河、至和塘,集水关、旱门于一体的城门关卡。
宋朝时,与大西门相连的东、西塘街以及半山桥街市是昆山最繁华的街市。据传为宋人苏舜钦所撰《闻见杂录》曾记载当时的盛景:“除夜……抵暮,从一线天,下栈道,从桐堂街、半山桥见行人如蚁,犹忙乱不休。”
明朝时,夏元吉《登玉峰诗》云“岩溜下通僧舍井,林霏近杂市廛烟”,可见当时马鞍山麓半山桥畔的繁华。
到了明末,昆山建起砖墙,形成“六城门,五水关”的格局,市中心逐渐转移到了正阳桥附近的大街市。
清朝康熙年间,玉峰山下千人集会。每年四月十四,庆祝吕祖诞辰日,马鞍山前, 有千人会。无数昆山人携果物相赠,不必相识,曰结缘。
民国时期,昆山城墙被拆除,大西门城桥改成了平桥,人力车可以方便进出城内外,形成车在河边走、船在水中行的景象。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大西门逐渐成为仅次于朝阳门内大街和东门街的繁华街市。在不到一里长的街道上,曾有近百家店铺分布两旁。最大的一家南货店叫叶启源号,始创于同治年间,上上下下共有十间门面。
日寇侵华时期,在“八一三”事变之后,日军轰炸了昆山大西门大街,大西门商业街数百家商户毁于一旦,片瓦无存。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其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昆山古城的面貌,不断变迁。1922年,因开辟城厢马路,拆去朝阳、丽泽两门和城墙10余丈。1923年,为拓宽城墙外围商业道路,又将迎熏门连同丽泽、朝阳三段城垣一起拆除。1935年,为拓宽道路,将留晖门(大西门)城门拆除。
之后各段城墙门楼陆续被拆。至抗战前,仅存拱辰门屹立在马鞍山东北,后日渐颓废、仅剩水关,到20世纪60年代,全部拆除。至此,昆山古城垣荡然无存。
繁华传古今
据古籍和史料记载
古时昆山6座城门
以留晖门(大西门)和宾曦门(东门)
最为繁荣
大西门繁华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方面是大西门靠近当时的县域经济中心西塘街、东塘街,巴城、正仪、石牌等地的群众进城必须过大西门,日久天长形成了繁荣的城郊集市,实为大街经济延伸。
●另一方面,古时江南交通以水路为主,至和塘当时是连通苏州、太仓的主河道,仓基河也是贯穿南北的外城河,大西门横跨至和塘、仓基河,集水关、旱门为一体,与古扬州类似,占据了商贾往来的交通优势。
有别于部分城门关口的城内繁华,大西门城外在明清两代都非常热闹。明朝,国家为壮烈牺牲的张经武在大西门外立祠堂;清朝,“同胞三鼎甲”的“昆山三徐”在金童桥堍建徐家花园、徐家别墅。同时各种商店、各类集贸集会也一应俱全。
经历太平天国和清军拉锯战,大西门、西塘街一带的商贸毁于战火,城市的经济中心逐渐南移至人民路一带,但大西门因其便利的水路交通位置,仍然热闹非凡,直至改革开放前。
明清时期,大西门是昆山谷米集散地,是名副其实的“米粮仓”,在这里能看到家家礼乐、人人读书的情景。
这里有金潼夕照的美景。大西门片区内有一座古桥金龙桥,又名金潼桥,旧时又称“金潼夕照”,因其独特的景色而得名,金潼桥桥头每到夕阳西下,朗霞满天,景色迷人,被列入“昆山八景”。
这里每一粒米都有岁月的余香。由于大西门是谷米集散地,门内靠近城墙根曾有一排仓库,所以现在还留下了仓基街和仓基河的地名。
这里有一脉相承的读书文化。昆山人自古就懂得“学校之建,以育人才,佐王化,文治之大端也”的道理,所以这里崇文尚墨、兴学育才的好风尚代代相传。自宋代起,昆山专门设立学田,将学田所得并归教育款。
一百多年前,曾有梁氏家族在大澞河畔建虞溪书屋,书屋为梁辰鱼高祖的弟弟梁晔所建,著名藏书家叶盛曾为其藏书楼撰写《虞溪书屋记》。西塘街义仓在清朝时改设初等小学校——昆山小学,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月开办,同时将留晖门外的米仓空屋改建为留晖小学堂,原名城西蒙小学堂。
玉山新画卷
改革开放以来
城市整体实力腾飞
昆山已成为
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
囊括了全国百强县榜首
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
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等
一连串耀眼的荣誉
但任凭时光逝去
昆山人对大西门
仍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
大西门是昆山早期城市发展的重要区域,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公共开放空间不足,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品质有待提升,已成为该区域较为突出的“短板”。
考虑到大西门地区紧靠亭林园风景区、南北仓基河河道保留完整、东西马鞍山路直通阳澄湖畔等优势,恢复保留大西门历史街区风貌,使其与亭林园构成昆山新的文化景区成为群众热切期盼。
2017年1月12日,大西门地区最后一户拆迁户签约,户主亲手签下了《拆迁协议》和《被征收房屋移交接受单》。十年磨一剑,大西门地区的更新改造终于解决了最棘手的问题,更新改造按下启动键。
2018年,按照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最新蓝图,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五区一线”规划建设,其中,亭林园传统文化聚集区肩负着继承和传扬昆山文化的重任。“亭林园传统文化聚集区,包括了亭林园、亭林园西侧景观提升工程,以及大西门商业街。” 城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艺术底蕴丰厚的亭林园传统文化聚集区,大西门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繁华市井,昆韵生活。从2019年5月该项目正式动工起,城投集团倾力打造城市更新精品。大西门商业街项目,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了江南文化和昆山特色文化元素,叠加不同主题的庭院形式,形成“一街三院”的总体布局,再现江南风韵,引入特色餐饮、休闲、文化等业态,打造具有昆山特色的文旅融合街区,助力江南文化品牌建设。
眼下,项目已经竣工。站在马鞍山路,北望马鞍山的亭台楼阁精致典雅,南望大西门的烟火气温暖回归。来到大西门商业街的内街,徜徉其间,新中式水乡映入眼眸,白墙青瓦、飞檐雕刻,处处有景,江南院落的市井情趣触手可及。
为弘扬昆山的传统文化,大西门商业街将还原昆山民俗、特色小吃、百年老店等富含历史文化元素的业态,结合“时尚水乡”定位,有百年同和江南点心院、采芝斋、朱新年等非遗品牌,享受独属江南的浪漫。在夜经济方面,致力于打造昆山雅生活、乐生活、慢生活的专属夜经济IP活动。下一步,大西门市集内的文化舞台也将结合“百戏主题”,为群众打造周周演的文化盛宴,进一步打造昆山“文商旅”新地标。
亭林园大手笔西扩
留晖公园对外开放
大西门商业街开门迎客
随着相关项目的有序推进
亭林园传统文化聚集区
“显山露水”的格局不断凸显
园林文化与城市景观水乳交融
可食四时之鲜,可观园林之秀
可赏昆曲之雅,可品苏工之美
江南美丽宜居城的新画卷徐徐展开
……
统筹策划 | 史赛 陆娟
融媒体记者 | 许晓明
融媒体摄影 | 唐旭骋 马康洋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63063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