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一度】昆曲:六百年满庭芬芳,入遗22周年正年轻

05月17日 16:52

5月18日晚,昆曲回家·全国优秀昆曲青年演员展演将在昆山梁辰鱼昆曲剧场精彩上演。《扈家庄》《牧羊记·望乡》《铁冠图·刺虎》《长生殿·小宴》等精彩剧目轮番上演,展现600年古老昆曲的蓬勃风采。


2001年5月18日

中国昆曲艺术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全票推选为

首批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从此

每年的5月18日

在所有昆曲人心中

被赋予了特殊的涵义

  

申遗的成功

为昆曲繁荣发展打开了一扇门

作为昆曲发源地

昆山不遗余力

守护、传承、发展

让古老的“百戏之师”焕发新光彩

  


昆曲姓昆 根在昆山


2023年,是昆曲入遗22周年。被誉为“百戏之师”的昆曲原名“昆山腔”,于十四至十五世纪发源于昆山,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称为中华戏曲“活化石”。据有关史料记载,明代嘉靖年间,杰出的昆曲音乐家、改革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大胆改革,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声腔,广受欢迎。


现在,在昆山千灯古镇棋盘街转弯处西侧,建有被誉为“昆曲鼻祖”的元末明初戏曲家顾坚纪念馆,是所仿清代民初建筑风格的庭院,院中有一座明清风格的厅堂式小戏台。馆内陈列室楼下有一赏曲的房间,常常一屋子的人悄无声息地坐在那里品着清茶听着曲,许多人从早到晚都不舍得离开。


▲顾坚纪念馆


多年来

昆曲在昆山一直备受厚爱


1993年,昆山市投资250万元在亭林园内修建了昆曲博物馆,陈列了大量昆曲史料。

2000年春季,昆山承办了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当时全国6个院团和1个传习所全部参演。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昆曲是全票入选项目之一,昆曲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与贡献得到了世界公认。


申遗成功,不仅让更多人结识了这份中华文化的瑰宝,也为世人更好了解昆曲气度与神韵打开了新的大门。“百戏之师”迈出深闺觅知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戏曲园林,欣赏盎然春色。


▲昆曲文化中心


投资10多亿元的昆山文化艺术中心于2012年底建成,内设昆曲剧场。昆山当代昆剧院于2015年挂牌成立,填补了昆曲故乡昆山没有专业昆剧表演团体的空白,这也是全国第八个昆剧专业院团。


昆山当代昆剧院

自成立以来

开展了460多场“昆曲艺术”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活动,举办七届“昆芽儿”昆曲夏令营品牌活动,在全市持续营造浓厚的昆曲文化氛围,打造昆曲普及平台;

通过“昆曲回家”、5·18昆曲申遗纪念活动等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引起业内外各界的瞩目,打造昆曲交流平台;

通过昆剧大戏《顾炎武》《梧桐雨》《峥嵘》《描朱记》《浣纱记》及经典折子戏在全国二十余个城市巡演51场,展示精品力作,打造昆曲传播平台;

围绕梁辰鱼昆曲剧场、昆曲文化中心、昆曲茶社三大文化阵地,打造“昆曲回家”“我们有戏”“良辰雅集”“昆芽儿”等系列品牌活动,常年开展周末档演出、昆曲文化+演出等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昆山梁辰鱼昆曲剧场


搭建舞台 百花齐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昆山是一把精美的折扇,一面是经济,一面是文化,戏曲的高雅与地区的繁荣让这面折扇左右生风。作为“百戏之师”昆曲的发源地,艺术光辉已在昆山土地上绵延灿烂六百年。2018年以来,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在昆举办四届,全国348个剧种以及木偶剧、皮影戏两种戏剧形态实现“大团圆”,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其中,线上直播(展播)观看量4年累计超2.1亿人次,微博阅读量4年累计超12亿人次,抖音播放量4年累计超7亿人次

  

今年5月13日晚,由昆山当代昆剧院的演员们带来的昆曲《烂柯山·悔嫁》《凤凰山·百花赠剑》《孽海记·下山》在大渔湾昆曲茶社上演,精彩的演出给昆曲爱好者们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文化视听盛宴。“坐在现场听昆曲确实比想象中有趣,故事情节都很精彩。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传统文化,体会其中的文化魅力。”观众周女士是第一次带着两个孩子来听昆曲,精彩的剧情引人入胜。作为江苏省示范化小剧场,昆曲茶社是昆山当代昆剧院打造的昆曲文化阵地。秉承“让昆曲走进百姓生活”的核心理念,昆曲茶社以昆曲、民乐演出为主,辅以评弹、地方戏、定制活动,打造曲韵书香、茶艺苏味兼备的昆曲文化体验场所。

  

目前,昆曲茶社每周常态化开展演出,优秀的剧目和小剧场的文化气息,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大餐。


目前

昆山拥有

昆曲研究会、缘源昆曲社、昆玉堂昆曲研习社、玉山曲社、开放大学幽兰昆曲社、杜克大学昆曲俱乐部、中山堂昆曲研习社等7个昆曲社团。

俞玖林工作室、顾卫英“一旦有戏”工作室、杨守松工作室、周雪峰工作室和王芳工作室5个昆曲工作室。


常年开展昆曲展示传承活动

已经成为昆山民间

传承保护昆曲的中坚力量

  

▲巴城昆曲学社


如何为昆曲注入“时代感”,让青年观众进一步走近昆曲,推动昆曲之美走入人民之心,是不少昆曲工作者的重大课题。2019年,由腾腾作为高层次紧缺人才被引进昆山,担任昆山当代昆剧院副总经理。每次见到由腾腾,她似乎永远都在忙碌着:排练新戏、送戏曲进文化礼堂和社区、进校园为兴趣班孩子讲述戏曲知识、在一些重要活动现场宣传演出……近年来,由腾腾塑造了很多经典昆曲人物:《浣纱记》中的西施、《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峥嵘》中的陶以迦、《玉簪记》中的陈妙常等。3年多来,由腾腾带着各类改编新作在南京、上海、广州、福建等地巡演,参与线上表演直播,让昆曲艺术的传承突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新时代,兴昆曲,这是我的幸运。”由腾腾感慨道,“在昆曲的发源地传承昆曲,我体会到了难以言喻的使命感和荣耀感,这也是我不断向前的原动力。”


▲由腾腾


多重发力 唱响昆曲


昆曲在昆山

走出了一条

守正创新、活态传承的新路径

  

唱词唱腔清婉秀美、武打动作英姿飒爽,每到周末,巴城镇石牌小学的舞蹈室里就传来小昆班学员的阵阵练功声。小昆班的建立为昆曲艺术的传扬积蓄了强大的后备力量。1992年4月2日,在昆剧传习所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会上,全国首家小昆班在昆山市第一中心小学正式挂牌,得到了原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的关心和支持。


截至目前

全市共有22个小昆班,实现区镇全覆盖。30多年来,小昆班共培养昆曲学员5000余名,先后有百余名学员被选拔进入专业院校深造,近20名学员已成为国家级优秀昆曲演员,为昆曲人才梯队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小昆班


“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局限于培养几个昆曲苗子、排几个节目、拿几个大奖。”承担小昆班教学任务的俞玖林认为,这是一项普及工程,通过小昆班,大部分学生都能哼唱一段,让孩子们欣赏到昆曲的美。小昆班成立30多年,累计排演了《思凡》《夜奔》《挡马》《游园》《小宴》《花木兰》等传统折子戏和《海力布》《都市里的狼》等课本剧和新编童话音乐剧,创作排练了昆曲集锦《姹紫嫣红》;2018年至今,第一中心小学、石牌小学、新镇小学、信义小学等4个小昆班将昆曲身段动作与现代韵律操融为一体,分别推出昆韵操在课间大力推广,切实拉近了学生和昆曲的距离。

  

▲信义小学推出昆曲广播操


昆山昆曲,传承有序,后继有人。“传统戏曲艺术在新时代要更好地发展,需要在人才‘传帮带’、剧目创新等方面不断作出新的探索。”昆山当代昆剧院党支部书记瞿琪霞说,“昆昆”的目标就是出人出戏出精品。其中,出人,必须在青年人才培养上真抓实干。

  

自成立以来,“昆昆”依托政策广纳贤才,目前已打造71人的昆曲人才队伍,通过传承经典剧目、创排新剧目,开讲座、办专场,进修培训、选送参赛、拜名师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激励青年演员们成才成长。在昆曲故里优渥土壤的滋养下,在弘扬昆曲艺术的实践中,青年演员们也越发自信、散发光芒。昆曲入选非遗这20多年来,昆山籍的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俞玖林、李鸿良、周雪峰、顾卫英等,不负众望,先后夺得中国戏剧梅花奖。这是昆曲人的骄傲,是昆山人的骄傲,也是昆曲青年演员的榜样和力量。

  

作为昆曲发源地

近年来,昆山

先后出台《昆山昆曲发展规划(2018—2022)》,明确实施“昆曲发展”基础建设等六大工程、23项工作,在全市范围建立健全多业融合、文教结合、部门协同、城乡一体发展体制机制,扎实推进昆曲艺术与城乡经济、江南文脉、特色旅游、城市风貌协调发展,推动昆山建设成为“昆曲之城”,让昆曲艺术薪火相传,服务惠民。

成立昆曲发展基金会,设立1000万元昆曲艺术发展基金,并建立多元化基金筹措机制。大力打造昆曲文化设施,完成昆山昆曲博物馆提升、打造亭林公园实景“园林版”戏台、推出昆山大戏院梁辰鱼昆曲剧场。

昆曲学社、昆曲文化艺术中心相继投入使用。据统计,目前昆山全市共有可用于昆曲演出的场所21个。此外,还有昆曲研究会、缘源昆曲社、昆玉堂昆曲研习社、玉山曲社、开放大学幽兰昆曲社和杜克大学昆曲俱乐部6个昆曲社团,成为昆曲传承弘扬的活跃力量。

  

“未来,我们构思成立昆曲研究院,加强与有关戏校、高校的合作。我们自己有‘小昆班’,30多年从未间断。百戏盛典促使我们更加注重夯实戏曲人才的基石,通过专业训练,相信会有一批专业人才脱颖而出,同时这也是在孕育广泛的戏曲粉丝群。”昆山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融媒体记者 | 阮欣悦

责任编辑 | 朱敬哲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6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