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一度】真情写大爱,这段“昆阿情”泽润绵长

04月23日 20:10

昆山与阿图什

路遥近万里

隔不断情深谊长


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惟其艰难,方显勇毅。2020年以来,昆山市选派236(人次)名援疆干部人才,其中干部8人,医生24人次,三批援疆教师194人次,柔性引才10人次,奔赴新疆克州阿图什市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全力推动在智力支持、产业就业、民生改善、文化教育、卫生健康、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的共同行动,实施援疆项目5大类91个,投入援疆资金8.2亿元


阿图什市委副书记,昆山市副市长、援疆工作组组长 张峰


三年来,我们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精准援疆,探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帮助阿图什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振兴路,为助力阿图什市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贡献昆山力量。

▲昆山援疆建设的阿图什市友谊路


产业援疆,协同奏响“致富曲”

行走在西北边陲新疆阿图什,一座座以纺织、轻工、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现代化产业园,在广袤的戈壁滩上崛起。帕米尔高原之上,昆阿携手奏响产业援疆的“致富曲”。

▲阿图什市昆山产业园内纺织企业


暖春时节,位于昆山产业园里的未来纺织公司新厂区里,员工们在纺织机前忙碌着。


纺织公司员工 热孜亚


多亏产业援疆!自从到未来纺织公司上班,我家的生活彻底改变,每月工资至少4000元,一家人现在一年有10多万元收入。


为加强产业援疆,昆山援疆工作组赴江苏考察,引进未来纺织公司,该项目计划投资1.8亿元,达产后年产值约8亿元,用工700人左右。同时,还赴广东、浙江等地招商,与多家企业完成投资意向达18.9亿元。三年间,润华纺织、优嘉旺针纺织品及矿业、光伏项目等多家企业纷纷落户阿图什。2022年,阿图什工业产值较2019年提升了10.4亿元

阿图什市素有“无花果之乡”美誉,阿孜汗村紧靠博古孜河,交通便捷、区位优越,村里无花果久负盛名,被当地人称为“挂在树上的糖包子”,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昆山援疆乡村振兴示范点位阿孜汗村


“只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实现持续共富。”在江苏省援克前方指挥部的统筹指导下,近年来昆山援疆工作组因势利导,与阿图什市携手打造阿孜汗村无花果风情街建设示范点。

 

37岁的艾德里斯·吐尔逊就是受益者,他将家里闲置的房子修整成集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特色民宿,营业近三年里,每月收入超10万元,现有员工近10名,每人每月有3000多元工资。


受益者 艾德里斯·吐尔逊


我们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离不开昆山援疆工作组的无私帮助。


产业扎根,孕育希望。昆山援疆工作组与阿图什市携手打造阿孜汗村无花果风情街建设示范点,建成1.6公里的无花果风情街,沿线50多户村民的房屋改造成民宿和餐饮商铺,村民就地创业、就近就业,实现三产联动、富民兴村。

 

产业援疆是援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输血”“造血”,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如何让产业援疆成为受援地发展“新引擎”?这是援疆干部面临的重要课题。

 

过去三年,昆山准确把握对口援疆工作方向和重点,聚焦各族群众“急难愁盼”精准发力,不断壮大受援地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支持受援地增强“造血”功能,探索出了产业援疆的“昆山模式”,画出了产业援疆的“昆山路线图”。


心系民生,敲开群众“幸福门”

阿图什市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 穆凯代斯·木特力甫


学校不仅有整洁大气的建筑、宽敞明亮的校舍,还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现代化的设备。


三年前,昆山投入援疆资金近8000万元新建阿图什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填补了职业教育空白。目前,学校招录首届学生700多名,为当地培养和储备现代化的产业人才。

▲昆山援建的阿图什市职业技术学校


除了硬件设施得到显著提升外,“组团式”教育援疆也让当地教育工作短板弱项不断得到强化补齐。比如,建成南疆首个校内智能温室劳动技能教育基地、改造冲水式厕所、新建塑胶跑道操场、实施外立面翻新,助力乡镇学生从“有学上”实现“上好学”。同时,借助援疆教师团优质师资力量,引入江苏教育理念,采用苏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质量大幅提升,首个试点学校阿图什市第一中学高考成绩创新高。

 

同时,昆山教育援疆实施的“青蓝工程”结对数290对,指导建设受援地名师工作室4个,培养当地名师17人。2021年,阿图什市第一中学高考再创佳绩,本科上线率达到54%,全州高考前10名中,市一中占8名,其中,教改实验班本科录取率达到100%,囊括全州前三名。


援疆教师 谢晓刚


用真情培育每一位学生,为提升受援地学校教学质量、为阿图什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教师人才梯队而不懈奋斗。


民生关乎民心,也关乎百姓的幸福。近年来,昆山援疆工作组始终把握“在发展中改善民生,助推受援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让受援地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的要求,夯实“组团式”教育援疆、医疗援疆这两大基础工程,全力推动受援地教育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阿图什地处帕米尔高原,百姓就医相对不便。昆山市第四批援疆医疗队接过“接力棒”,稳步推进医疗巡诊义诊进基层。三年来,援疆医疗队走遍了阿图什市所有乡镇和社区,惠及群众1.5万余人。2020年6月,启动实施面向妇女“两癌”免费筛查治疗的“并蒂莲”工程,每年跟进并持续实施。过去三年,昆山援疆工作在卫生健康领域投入援疆资金5535万元,从改造乡镇卫生院,到采购应急装备实施健康惠民项目免费救治24种疾病1600余人,开展乳腺旋切、多孔联合腔镜、肺泡灌洗等新技术50余项,填补心血管神经介入、冠脉再灌注等县域医疗技术空白30余项,推进了当地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最大程度方便城乡居民就地就近就医。

哈拉峻乡第一牧场牧民 阿不来提·阿不力孜


昆山援疆医疗专家和医生三次来到这里为我们看病送药,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诊疗,看到昆山专家们胸前火红的党员徽章,真切感受到党对边疆人民的关怀之情。


人才援疆,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南疆四月,阿图什的山朗润起来了,水流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润起来了,也即将迎来“来了就舍不得走”的灵动时节。

 

他们踏“疫”而来,战“疫”而归。过去三年,大家记忆犹新。疫情防控成为常态,失去了许多与家属团聚的机会、后方亲友探亲的机会,许多援疆老师每次赴疆鼓鼓囊囊的行李中塞的不是自己的物品,而是带给孩子们的各式糖果,大家尽全力把热血和智慧投入到广袤的戈壁滩。

▲江苏苏州昆山第四批对口支援新疆克州阿图什工作队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三年来,昆山援疆工作者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增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在受援地和各族群众心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援疆共建,双向奔赴。昆山援疆工作组引导企业在昆山开设“遇见新疆”名优特产店及“寻味新疆”农副产品直营店,通过线上线下帮助销售格达良羊肉、阿图什无花果等特色农产品近2000万元,切实帮助老百姓解决滞销难题。

▲“遇见新疆”名优特产店


“培训一人,成功一户,带动一片,致富一方”,阿图什市阿湖乡多斯鲁克村村委会大院里的农民夜校,教室后墙上的标语格外醒目。


多斯鲁克村村民 阿孜古丽


以前靠种地为生,生活没保障,如今每月工资有3500多元。


多斯鲁克村村民阿孜古丽从没接触过缝纫机,现在她可以独立制作成衣,从容又自信。


昆山援疆工作组从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民生问题入手,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工程。仅2022年,就统筹援疆资金2.54亿元,实施5大类36个项目,所有援疆项目均实现“项目开工率100%,资金到位率100%”目标,为阿图什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了一批民生工程、放心工程和廉洁工程。

 

同时,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教育实践活动,10名援疆干部领队结对认亲阿图什少数民族亲戚12户;开展“书信手拉手活动”,1.3万余名昆阿两地中小学生进行书信交流;完成“1121”、乡村振兴、村党支部书记、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等5批118名阿图什市干部赴昆山开展培训……

▲昆阿两地中小学生书信交流


巍巍天门、滔滔博古孜河、悠悠帕米尔大桥早已滚烫了所有援疆人的心房。


阿图什市委书记 李新斌


三年多来,昆山援疆干部人才面对艰苦环境坦然自若,面对困难挑战毫不退缩,面对艰难决策勇毅笃定。


大家用真心温暖帕米尔高原,把大爱洒满1.55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用心浇灌了民族团结之花,用爱维护了民族团结之情,与各族群众结下了亲人般的真挚感情。


三年多前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一转眼,1200多个日夜已经走过,已然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属于南方的终成归人,还是北方的匆匆过客。在大家的心里,“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是第四批援疆干部心中的真实写照。


现在,新一批援疆干部踏新程

他们将继续用行动诠释

延绵万里的“援疆大爱”

生动演绎感人肺腑的“援疆真情”


统筹策划 | 史 赛 陆 娟

融媒体记者 | 王 超

责任编辑 | 刘文琦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57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