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一度】昆山: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农业新场景

04月19日 13:53

从“体力”到“智力”,从“靠经验”到“靠数据”,智慧农业一端连着科技、一端连着农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一场颠覆性的农业革命正在全国各地展开。


近年来,我市积极响应数字转型号召,将加快数字化变革作为催生农业新动能的关键之举,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向农业农村各领域渗透融合,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转变为“可感知、可控制、可预测”的智能化生产模式。


当农业生产装上“智慧大脑”

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近日

记者走进我市多家现代农企和园区

看看他们是如何提档升级

打造智慧化农业新场景的





一机在手

打造未来数字农场




穿着西装、皮鞋,双手、双脚不沾泥土,手机点点也能把“田”种好,你相信吗?在位于张浦镇的昆山益谊现代农业科技公司未来数字农场里,“90后”新农人陆师球向大家展示了数字化种植新场景。人脸识别入棚、精准智慧灌溉、实时环境监测……通过采用现代化技术,农业生产实现全过程智能化。大棚控温、控湿、控肥全程自动化,一部手机就能科学种田。



近日,记者来到益谊未来数字农场,1万多平方米的智能大棚就像一座现代化的工厂,总经理陆师球走到人脸识别系统前,农场大门随之打开,让人眼前一亮的智慧种植新场景映入眼帘。记者在农场内,看不见泥土,脚下是干净平整的水泥路面,一排排高约50厘米的立体种植架上,红艳艳的草莓、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空气中弥漫着自然清甜的香味。



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应用,眼前这片总面积10827平方米的未来数字农场里安装了各类传感器,可24小时全天候在线监测大棚环境的波动情况,这里温度、湿度、光照一年四季都保持在最合理的范围区间。每一排培养基里都有探针,可以实时监测土壤里的湿度、温度以及有机肥含量、氮磷钾比例,给予作物最合理的营养“大餐”。同时,有了智慧化的集成系统,浇水、施肥这些农活也不需要人工操作,都由系统自动完成。“通过数字赋能,大大减少了工人使用,原本这么一个大棚,至少需要10个工人,现在4个人负责日常的巡视、维护、管理已经完全足够。”陆师球介绍,数字化、标准化的种植,给作物提供了最佳生长环境,也为引进、示范、推广果蔬新品种提供了条件。比如,农场当前引进种植的隋珠草莓、情怀红豆樱桃番茄都是市场前景非常看好的果蔬新品,采摘上市后广受好评,很受市场欢迎。


数字化的运营模式、高端洁净的生产环境,打破了人们对传统农业劳作和种植基地的刻板印象。陆师球表示,未来数字农场将进一步探索与农文旅相结合,打造成一个可以亲近自然的田间体验馆,让更多人走进现代农业,近距离感受高效农业、精致农业。




数字转型

小蘑菇育出亿元产业




规格统一的出菇架,一排排码放整齐的菌包,一朵朵向上撑起的菌伞……在江苏润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小小的菌菇最能体现春天的蓬勃生机。近日,记者来到该公司生产车间看到,一簇簇白玉菇鲜嫩洁白,经过155天的培育已经“亭亭玉立”,可以和市民见面了。通过智能运输线,它们将被运往包装车间,不久后将被运往江浙沪的大型农贸批发市场,成为市民餐桌上的一道道营养美食。



江苏润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9月,位于海峡两岸(昆山)农业合作试验区内,公司主要生产白玉菇、杏鲍菇等食用菌品类。近年来,公司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投入1500余万元,用于工厂化、自动化改造。“通过持续多年的改造升级,目前公司已建成了一套完整的菌菇流水线生产轨道系统,菌菇制包装袋、接种培养、出菇采收、分级包装等均引入自动化流水线,实现了全程自动化。”公司副总经理郑华荣介绍。



数字工厂除了装备自动化,还少不了管理信息化。“我们的数字工厂,建立了杏鲍菇和白玉菇两大类菌菇栽培生长模型,可实时监测食用菌生长状态,及时掌握不同原因引起的生理障碍和病虫害,智能调控菌菇栽培适宜的生长环境。”公司出菇车间主任戴志力介绍,引入智能化生产技术后,菌菇单株产量提高了10%以上,通过工厂化升级改造,菌菇层架栽培由原来的6层增至9层,单位面积产出提高了65.4%,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公司目前可日产菌菇30吨,年销售额1亿元,已成为全省远近闻名的现代化“蘑菇工厂”。




智慧渔场

解锁水产养殖增收密码




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一年水产“春播”的黄金时节。改造一新的唐龙现代渔业园,也开始了新一季的养殖。和前几年的传统养殖池塘不同,通过改造升级,唐龙现代渔业园已变身为一个现代化的智慧渔场,原本“靠天吃饭”的养殖户们有了现代装备的保障,丰收致富变得更有底气。


记者在产业园内看到,一个个鱼塘整齐划一,田埂边、池塘内,随处可以看到智能化的养殖设备。唐龙村党支部书记唐桂兰告诉记者,3年前,这里的鱼塘完全不是这番模样,600多亩鱼塘都是上世纪90年代开挖的,年久失修,条件简陋。2020年,鱼塘改造工程被列入昆山市政府农业重点工程和“263”专项行动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2200万元,实施标准化、智能化升级改造。2022年1月,唐龙现代渔业生态园建成投产并正式对外发包。



“以前养殖户收益好坏,除看天外,很大程度上要凭经验和技术,现在通过引入农业科技,池塘供水、尾水净化,水质调控、溶氧监测,甚至饵料的投喂、喷药均实现了智能化。”张建良是唐龙村从事了20多年虾蟹养殖的“资深”养殖户,他深有感触地说,原来从事养殖,一天到晚不敢离开塘口,凡事都要亲力亲为,遇到天气不好,更是提心吊胆。实施改建后,交到养殖户手中的标准化、智能化鱼塘,深度对接昆山农业农村大数据云平台,发现异常会及时预警,池塘里的微孔增氧自动控制设备还可以结合水质监测溶解氧参数,自动控制开关。智能装备,算是给养殖户“解绑”了,现在养殖轻松多了。


让养殖户深感益处的不仅是智慧渔业带来的省心省力,更让他们欣喜的是明显提升的养殖效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去年,整治好的600多亩鱼塘首次对外发包,按以往经验,新塘首年养殖效益一般都不会好,亏点是正常的事情。但让养殖户和村干部意外的是,首年就实现了盈利。智慧化养殖,大大地提高了虾蟹养殖的标准化,病害少,虾蟹的规格也非常匀称,亩均效益更趋稳定。


通过全面应用江苏省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平台,园区可全程记录渔事活动,把苗种放养、饲料投喂、鱼病防治、水质调控、生态环境营造、捕捞与销售等纳入到全过程管理中,实现水产品“一品一证一码”,这也为唐龙村水产养殖打响品牌提供了基础。未来,唐龙村将与昆山市乡村振兴讲习所、玉叶生鲜加强合作,推出“乡土甄选”唐龙特色品牌,助力养殖户致富增收。


记者手记



近年来,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我市不断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将数字化变革作为催生农业新动能的关键之举,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向农业农村各领域渗透融合,全力激活“三农”发展数字密码,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对强有力的“数字翅膀”。


我市广大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园区也积极响应,推动环境调控、精准管控、监测预警等技术在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面应用,用农业传感器、农业机器人、农业智能装备等技术实现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的转型升级。手机种田、工厂育苗、无人机施肥等农业新鲜事在我市屡见不鲜,智慧农业新场景层出不穷。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智能化的引入和运用,为未来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也让我们催生出更多的遐想和期待。


统筹策划 | 史赛 陆娟 

融媒体记者 | 张欢

责任编辑 | 朱敬哲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5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