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好声音”
1
去年,那个不愿提起的日子,忽然听说,张继青老师走了!愣了许久,只不敢相信,之后很久,依然感觉老师还在,甚至固执地认为,谁说老师走了,老师在呢,好声音在呢……
直到最近,收到盐城昆曲社发来关于“张继青先生纪念研讨会”的邀请函,这才真真实实地确定而且明明白白告诉自己,张老师真的走了……
可是老师的好声音始终在耳畔回旋,从来不曾离去。
好声音怎么可能离去?!
我的《大美昆曲》写道——
昆曲大美,美在其“韵”。
我不懂韵,只是喜欢,喜欢她的“味”。
昆曲的韵和味,是好声音的极致。
能让你听10遍还喜欢的是好歌。
听100遍还喜欢的是经典。
这样的“经典”在我听过的昆曲里已经有好几个。
要是听了1000遍还喜欢的呢?
比如张继青的“三梦一魂”,我听的早过了1000遍。
问题是——
一、还没听懂。
二、还好听。
三、还要听。
听老师唱昆曲,就成了我的一个梦。可是老师太忙,每次跟老师说,她总是笑得藏住了眼睛,说,好的,好的。
好不容易有了个机会。2012年10月21日,菊黄蟹肥的季节,张继青、姚继焜夫妇和曲家毛伟志、顾再欣,琴人朱晞、陶艺、裴金宝等人,先后来到巴城老街醐途楼。
没有程式,没有客套,甚至没有开场白,就这么进入琴曲雅集的主题。
琴人弹琴,曲人唱曲。姚继焜老师是江苏第一代的况钟,给陈毅老总演过戏。这天念《十五贯》之“审鼠”:“东寻西找,都只为命两条!”声振屋宇。
该张老师唱了,老师问我,唱什么?我说:《离魂【集贤宾】》!
老师说和笛师合一下。谁知立刻入戏。“海天悠,问冰蟾何处涌”,那情景孤凉凄寂,那韵味撩魂摄魄。全场静,屏息,凝神,到后面,我忍不住跟着唱了,唱的是心情啊,“须不是神挑鬼弄,……心坎里别是一般疼痛!”老师唱得太好,我也太投入,禁不住泪水涟涟……
秋风萧瑟处,曲罢泪还流。
老师似有歉意,说,你要我唱(《离魂》)的啊。
我说没关系,是我想要听……
难怪,台湾作家薛仁明说:“与其争论莫言是否应该得诺贝尔文学奖,不如去听张继青。张继青才是真正的中国好声音。”
2
可是可是,好声音张继青老师,的的确确是走了,走了一年多了。要不,怎么会有这个“纪念”活动呢?
我跟姚继焜老师联系上,他说好长时间(在里面)出不来,好不容易……我愣了下,理解,却不知道说什么好。
不一会,姚老师发来几份资料,转到电脑里一篇一篇看,看着看着,脑子里一片空白,正如姚老师所说,“往事历历在目,沉痛耿耿于怀”。
往事就像电影胶片似的,一幕一幕经过……
2008年10月19日,在南京梨园宾馆,第一次采访张继青老师,还特地让我的大学同学王海青作陪:一是他做过省昆的领导,和老师熟悉,便于我和老师交流;再就是,让他录像,可以留下珍贵资料。只是可惜,老同学王海青的录像报废。真是个书呆子!
2014年6月12日下午,采访张寄蝶后赶到老师家时已经5点了。这次主要采访姚继焜老师,两个多小时,7点过了才结束。两位老师请我吃饭,我们一边吃一边聊天,说了很多昆曲如何传承的事。
2014年11月30日,还是在梨园宾馆,下午3点,再次采访张继青。
两位老师的采访,都收在《昆曲大观》里。
因为青春版《牡丹亭》,我去苏州昆剧院采访,老师是艺术顾问,所以常会见到,不过,在香港遇见却是“意外”。
2013年10月31日,第二次去香港采访,入住城市大学张永珍楼。次日上午采访郑培凯、叶肇鑫,下午参加“戏以人传·昆曲传承计划”新书发布。没想到,侯少奎和张继青、姚继焜三位老师都在,先后发言,说得真诚恳切。感觉三位老师精神、身体都不错,就想,昆曲很幸运。
还有一个趣事:11月3日我坐地铁赶往机场。8点多到,买了9点半的机票。拿了票,转身就见姚继焜、张继青夫妇,原来主办方事先帮他们买好了机票。这时才发现,我单程的机票比他们来回的票价还贵!
3
看过姚老师发我的资料,我说,清妤和叶肇鑫的文章情真意切……
又说,去年张老师突然离世,“只不敢相信,愣了许久,依然感觉张老师还在,只当张老师还在!”又不久,昆曲老人一个接一个走了,顾笃璜先生也走了,这才不得不承认:一个时代落幕了。无奈之下,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文章……
不错,一个时代落幕了,但是,昆曲还在,好声音还在。张老师是“中国好声音”,老师远行,一定是把好声音带回天国去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老师的好声音是天上带来的,老师把好声音传承到人间,老师的神圣使命完成了,老师就回到天国去了,所以老师远行了。
是啊,老师走了,好声音留下了。有个长期在海外的曲友李伯卿说,“听了(张老师的唱)就觉得灵魂飘荡,甚至因此就‘舍不得离开中国了’”。
不错,好声音会使人“灵魂飘荡”,要不,听了也不至于泪流满面,“心坎里别是一般疼痛!”
不仅喜欢,更有敬畏!
好声音是艺术的至圣至美,是中国文化的图腾。
守住昆曲,守住好声音!
姚老师“走出来”后,一方面感到生命是多么重要,另一方面,姚老师说,“求实写真在世,寄于代代灿烂。”就是昆曲如何守正创新——
守正是基础,守正是前提,守正就是守住好声音,不能让好声音变味,说到底,人得有敬畏之心,只有这样,才是对老师对好声音也是对昆曲的最好的纪念。
作者 | 杨守松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56740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