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班家族企业,担任台青会会长,“90”后台湾青年陈由杰—— 握稳接力棒 发力新起点
位于金蝶路的爪哇丛林艺术生活馆让人惊叹不已。这是一座专门展示世界各地的木质艺术品的艺术馆,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里面有恢宏奔放的超大型奇木、因形顺势的根雕艺术品、婀娜多姿的抽象木制装饰品,还有用老木做成的现代家具。
该艺术馆的馆长是年仅29岁的台湾青年陈由杰。“我父亲从事贴面板生意采购原材料的时候,找到了这些木质艺术品,积累了20多年才建成这座艺术馆,我不能让他的心血白费了。”陈由杰说,在未来,他希望这里能成为一座开放型的艺术馆,让更多的人了解木质艺术。
追逐父辈而来
小学生飘洋过海
陈由杰是家中第三代来到大陆的人。他的外公是湖南石门人。1987年,两岸刚开放探亲,他外公就迫不及待地回来了。“他刚到台湾时,甚至不愿意买房,觉得迟早要回来的。”陈由杰介绍,外公后来一直跟随他的父母在昆山生活。
1995年,陈由杰的父母来昆山建厂,从事贴面板生意。“一开始是父亲在昆山,母亲打理台湾的工厂,后来母亲也到了大陆,和父亲一起管理昆山工厂,并新建了嘉善的工厂。”陈由杰说。当聚少离多、忙于事业的父母从大陆回到台湾时,陈由杰记住的是他们带回来的小橘子。他在品尝这种酸甜的水果中也享受着团聚的喜悦。
10岁的时候,陈由杰和哥哥被接到昆山后,很自然地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我们当时住在阁楼上,唯一不开心的是没有同龄的小孩一起玩。”陈由杰指着艺术馆的上面,这里原址是工厂的办公楼。
补课几个月后,陈由杰到了附近的国际小学就读(现在的昆山礼仁外国语学校)。之后,母亲告诉他不能只生活在台湾小孩的圈子里,要多交本地朋友,融入本地生活。观念影响至深,多年后,这个少年长大后甚至从事了一项专门促进昆台融合的工作。
接棒家族企业
筑梦不止于接班
在陈由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追求学业的时候,家中却发生了大事,父亲英年早逝。那时,艺术馆刚成立没多久。哥哥的目标是金融行业;从头到尾参与过艺术馆设计、管理的大姐要准备结婚了。年仅23岁的陈由杰接手了艺术馆和工厂的管理。
“我没想到原来的工厂改成了艺术馆,这些艺术品让我感到震撼,也感觉到惊喜。”对于陈由杰来说,更重要的是,艺术馆是父亲毕生收藏的集成。他重新学习关于木头的知识、企业如何运营、财务如何把握,渐渐成为一个合格的掌舵人。
陈由杰开始尝试和一些设计师合作,把木质艺术品植入他们的设计方案之中。刚刚获得黑松露“年度精品民宿榜”位于锦溪计家墩的江南半舍民宿中的一些摆件就是由艺术馆提供。木质元素和乡村风格完美融合在了一起。不仅仅在昆山,艺术馆还和福建、浙江的不少民宿达成了合作。
2022年3月16日,国台办、商务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实施《关于做好台湾居民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地区申请设立个体工商户工作的通知》。3月18日,陈由杰领到了通知下达江苏省首张台湾居民个体工商营业执照,拓展纸制造业务。
促进昆台融合
增强台青归属感
2022年初,陈由杰当选为昆山市台协青年会会长。他将这个职务定义为一个面向所有在昆台湾青年的“服务者”。
陈由杰介绍,昆山市台协青年会为在昆台湾青年提供认识、学习、交流、沟通的机会和平台,增进在昆台资企业家第二代、年轻台干、青年创业家之家的友谊,为来昆实习大学生或外派台湾青年的朋友提供融入昆山的快速通道,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台协青年会目前每个月至少举办一次交流活动,涵盖亲子活动、讲座活动、团建活动等;每周都有健身、羽毛球、飞盘、骑行等运动活动,扩展台青交友圈。除此之外,台协青年会还用现代信息交流工具解决会员诉求、传达台协会会务、惠台政策、人才补贴、创业信息等,让信息更好地传递到昆山台青。
台青会还积极促进昆台青年交流交往、携手发展,与昆山市青年创业者协会举办联谊交流活动,协助台湾青年在地融合,激励大家积极为昆山的发展发光发热。
目前,陈由杰一家都将根深深地扎在了大陆。妈妈担任昆山市台协妇慈会第十三届会长,将爱的种子播撒在鹿城的各个角落;姐姐姐夫在黄河路开了一家生意火爆的餐厅;哥哥常驻上海,处于事业上升期。对于未来,陈由杰有自己的打算:“一方面,办好艺术馆,推动艺术馆转型升级,让更多人了解和参观,让其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另一方面,进一步了解台湾青年的需求,吸引更多台湾青年来昆就业创业,勇当昆台融合的接续力量”。
融媒体记者 | 崔玉玲
责任编辑 | 葛自强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54298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