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敢首创】徐维贵:5年30余项专利书写“工匠传奇”
“模具的精度决定产品的精度,只有不断学习、不断钻研,才能制出一流的模具,生产出一流产品。”在鸿准精密模具(昆山)有限公司车间里,产品制程开发高级工程师徐维贵正在和同事研究一款模具。他表示,公司正在转型升级,员工得跟着升级提能,只有不断掌握新技能新知识,才能跟上企业发展速度。
有门手艺才能端上饭碗。带着这样质朴的想法,2003年,入职仅半年的徐维贵便在单位里“搞”出了大动静——掌握了0.07毫米小槽加工技术。这项技术要求在砂轮原料上手动打磨出头发丝厚度的砂轮薄片,只要手微微一抖,原料立马报废。徐维贵用一块原料打磨了整整一天,前后试验20余次终于成功。
入职越久,徐维贵越是深刻体会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徐维贵说:“无论在哪个岗位,只要勤于钻研业务,拥有一身过硬本领,就能够赢得承认和尊重。”他参与设计的某项自动化改善项目,将产品加工异常率由5%降至2%,加工效率提升180%,节省投入上百万元。正是这种踏实、肯干的钻研劲,让他很快脱颖而出,成为数控铣加工高级技师。
从简单到极致,从重复到创新,经过无数次历练,徐维贵成长为行业“大师”。2012年参加首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是徐维贵人生中的转折点。他回忆说,零件的画图设计、加工工艺与编程,数控CNC加工……这些技能都是这些年他在车间里磨炼了一遍又一遍,熟稔于心的。他不慌不忙完成了比赛,取得了昆山第一名、苏州选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入围首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并凭借过硬的本领,成为首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数控铣项目状元。评委专家给予他的评价是:加工零件的尺寸精度、位置精度均高于其他选手,产品严丝合缝。
2013年底,徐维贵从数控加工部调换到产品开发部,办公场所从一线车间转移到了产品研发楼,工作也从“模具开发”向“流程开发”转变。2015年,以徐维贵名字命名的江苏省技能大师室成立。利用业余时间,他将数控加工领域的工作经验汇编,成为公司内部培训的教材。2020年,徐维贵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劳模创新、技能大师、时代工匠三室并轨运作,以技术交流、技术传承、技术创新为中心,以劳模奉献精神与工匠钻研精神为引领,为企业转型发展助力。
技术出众,只能称之为“工”;技术传帮带,才能称之为“匠”。截至2022年,徐维贵为企业共计培养技术人员598名,其中13人被评为苏州市高技能人才,42人被评为昆山市高技能人才。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共申请专利39余项,已授权32项。他还积极开展技能等级培训工作,培养数控铣技师29人,高级工68人、数控铣中级工70人。2020年11月,由他参与指导训练的2名选手分别获得第五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模具设计制造项目一等奖和二等奖,他也实现了从“金牌获得者”到“金牌教练”的完美升级。
徐维贵先后获评全国劳动模范、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得者等荣誉称号……他用5年30余项专利的惊人纪录,书写了一段普通工人攀登技术高峰的“工匠传奇”。“这些年,我越来越体会到昆山这座城市的包容和开放。”徐维贵表示,在今后的日子里,会一如既往地把敢为人先的精神注入生产、研发的日常工作中,鼓励培养更多员工敢首创,为推动“昆山制造”贡献更大力量。
融媒体记者 | 张田
供图 | 张田
责任编辑 | 朱敬哲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53023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