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试验区·这十年】在昆台青:此心安处是吾乡

03月19日 18:35

今年是国务院批复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十周年。十年来,昆台交流合作持续深化,10万台胞台商在昆山投资兴业、乐居生活。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逐渐成长起来,他们扎根昆山,拼搏奋斗,从父辈手中接过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接力棒”,为深化昆台融合带来一股新气象、新力量。


陈由杰1994年生于台北,2003年随家人来昆,在昆山完成了小学至高中的学业。2017年,陈由杰在昆开始了自己的事业。“试验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充满希望的舞台,我们台青会利用好这个舞台,在昆山这片土地上努力打拼。”陈由杰说。


▲陈由杰


去年3月,国台办、商务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出台相关政策后,陈由杰第一时间申请将新增目录中的纸制造业务纳入公司经营范围。如今,陈由杰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全省首张新增开放行业台湾居民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我当时好像只花了十几分钟就拿到了执照,大陆惠台利民措施持续推出,为我们的事业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陈由杰回忆道。全省“首证”的发放,对陈由杰来说,意味着他经营的爪哇丛林艺术生活馆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对于在昆创业的广大台胞而言,这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扎根昆山的信心。



“乐业”和“安居”是人生的重要命题。“昆二代”陈由杰和家人早已将昆山视为第二故乡。“这里气候适宜,生活便利,出门就能吃到种类丰富的台湾美食。”陈由杰说,业余时间,他会参加垒球、羽毛球、健身社团,他的朋友圈中大陆朋友占30%以上。



陈由杰的另一重身份是昆山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青年会会长。在陈由杰的带领下,台青会为在昆台湾青年创造了一个共建互信友好的交流平台。近日,台青会主办了一场在昆台湾子女升学讲座,主讲人结合自身经历,对在昆台湾籍学生的教育环境、升学路径及港澳台班等情况进行了讲解。“和十多年前相比,现在昆山针对台湾籍学生的教育,体系越来越完善,教材很有针对性,课程衔接更好了。”陈由杰感慨道。


▲黄紫袺(左一)姐妹三人


说到在昆台湾子女的教育,台湾青年黄紫袺是直接受益者之一。黄紫袺2013年随父母来昆生活,就读于昆山中学港澳台班。去年,上海疫情导致考点变更,她在台办台协的协调下飞赴广州,如期参加了港澳台联考,并被东南大学日语专业录取。此前,她姐姐从昆山中学港澳台班毕业,考入了中国传媒大学,妹妹则在春晖小学就读。黄紫袺说:“在昆山,我们三姐妹和本地孩子享受同等受教育权利,对我们来说,昆山不仅是承载我们童年记忆的故乡,也将成为我们学成归来后创业的热土!”早在1998年,昆山就率先支持台胞子女就读公办学校。2013年,昆山中学设立港澳台班,针对港澳台联考进行教学设计,配备专门师资团队,将一批批在昆台湾学生送入高校大门。市台办、市教育局与台协会教育培训委员会还不定期召开专题座谈会,充分了解台胞子女教育诉求,尽力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近年来,我市除积极支持在昆台青就业创业外,还通过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一系列举措,不断提升台青在昆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约有10万名台胞在昆山工作生活,其中年龄在18至45岁的青年占比约为40%,且呈上升趋势。作为昆台交流的生力军,台湾青年就业创业的方向也从传统制造业、电子行业逐渐向新兴产业、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拓展,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在陈由杰和黄紫袺身上,我们看到了无数在昆台湾青年的影子:他们有着奋进的勇气和进取的精神;在他们心中,昆山不仅是播种梦想的福地,也是安身立命的家园。


融媒体记者 | 肖旻泰

供图 | 肖旻泰

责任编辑 | 朱敬哲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52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