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档案文化讲堂”之“昆山的古城墙和古城门”

03月10日 12:18

昆山筑城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据文献记载,唐光化元年(898年)昆山城墙毁于战争,宋朝年间“季《志》云:宋时列竹木为栅,至今东南门有‘南栅湾’之名。”(见图)


《康熙昆山县志稿》中关于“列竹为栅”的记载


为了避免海寇的侵扰,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昆山开始修筑土城。土城东起城河,西起仓基河,南起正阳桥,北至马鞍山北麓,基本奠定了昆山古城的规模。


到了明嘉靖年间,倭寇横行于东南沿海地区,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引起了百姓的巨大恐慌。嘉靖十七年(1538年),大学士顾鼎臣上朝启奏,要求为昆山修筑坚固的砖砌城墙,来抵御倭寇的袭击。在他的多次努力下,昆山的砖城墙在嘉靖十八年(1539年)二月开始建造,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五月完工。该城周围二千三百八十七丈,城高二丈八尺,城宽一丈四尺,总共有四千五百八十七垛雉堞(城墙上的短墙)。砖城墙建有宾曦、迎薰、朝阳、丽泽、留晖、拱辰等六个城门,分别对应的是现在昆山的东门、东南门、南门、小西门、大西门、北门。


顾鼎臣像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倭寇再次侵犯昆山,因为受到砖城墙的守护,乡民全部免遭屠杀。昆山人民为感谢顾鼎臣筑城的恩德,请求为其修建祠堂。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皇帝亲准为已故的顾鼎臣在马鞍山修建祀祠,赐名为“顾文康公崇公祠”,立《崇公祠碑》,称赞他为“救时良相”。


顾文康公崇公祠


崇公祠碑(昆山市档案馆拓本)


昆山古城建于江南水乡,城内有多条河流通过,百姓经常使用船只运输物品。城墙的建造者考虑到百姓生活的便利,在建设旱城门的同时还附带设有水城门,也就是水关。旱城门供车马等出入,水城门则供船只进出。比如,嘉靖年间砖城墙六个城门中的宾曦、迎薰、丽泽、留晖、拱辰等五个城门都增设有水关,形成“水陆并举”格局,因而有“六城门五水关”之说。


六城门图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城墙失去了它的防御功能。1922年,昆山城垣陆续被拆除,至1936年,仅剩拱辰门一座,供人玩赏。上世纪五十年代,拱辰门和西门水关遗迹也被拆除。


守护了昆山五百余年的古城墙虽然已经消失,但是它见证了时代的更迭,留下了诸多历史的印记。


如今昆山的城市建设早已今非昔比,成为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大城市。而马鞍山脚下重新修建的古城墙,也唤醒了人们对昆山古城墙的历史记忆。古城墙不仅已成为昆山城市文明和文化的象征,同时激励着新时代昆山人用科学技术和强大精神武装自己,筑起“科技文化墙”,建设强富美高新昆山。


马鞍山脚下重新修建的古城墙



来源 | 昆山档案

责任编辑 | 朱敬哲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5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