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的“松”,肉鬆的“鬆”

03月06日 14:40

国际舞美及灯光设计大师萧丽河老师,在朋友圈晒出其临写的书法,四尺条屏的篆书,很规矩,用笔也好,落款少了一枚印章,有点遗憾。


  好像记得萧老师曾经向我请过印的,可是我已经记不起来了。


  我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别人求我刻印吧,只要不感兴趣,一般不当回事,也不放在心上,好几年都不会动刀,催也没有用。为此经常会得罪人,还得罪得不轻。如果有兴趣了,有创作冲动了,即使没有人相求,也会主动操刀,免费刻印,甚至还送好的章料。


  还有一个不小的“毛病”,就是眼里见不得不完美的东西,尤其是在篆刻艺术上。比如看到“江苏文脉”公众号的印章是用电脑合成的,看着就别扭,就会主动提出,还要拿自己最好的印料给他们刻;比如看到香港郑培凯教授写的小楷用了大印,整体不够协调,就主动提出要给老师治小印,一刻就是两枚;比如给央视《品戏读城》题字,总觉得不够完美,就又给副标题“昆山腔调”刻了一枚印;比如《素昆》的书名,设计师用电脑字体做出了刀痕的感觉,我就会用真刀刻出“素昆”两个字;比如前些年帮昆山策划举办昆曲回家系列活动,总觉得少了一个标志,操刀就刻了“昆曲回家”。


  其实,这些替别人完善“美”的事,做与不做,真是无关紧要,也无伤大雅。但这种完善“美”的事,于我好像是事关紧要,刻不容缓。


  萧老师裱好的书法作品没有钤印,那还了得!


  晚上下班回家就找了一块上等的寿山芙蓉石,红色的,喜兴。“萧”“丽”两个字笔画多,因此找了一块长方形的印料,便于布局。“和”字的繁体写作“龢”,“和”与“龢”是什么关系?古人曾经用音乐来诠释“和”,美妙的音乐之所以悦耳动听,是因为创作者能够将清浊、快慢、高低诸元素完美地协调起来,达到“和”的状态。古文中的“和”一般写作“龢”。这个字在古人造字时,是用乐器的形象指代音乐,进而以音乐表现“和”的状态。但此处该用“和”还是“龢”?想到了翁同和,查了翁同和印章,上面的“和”用的就是“龢”。于是才放心设计印稿。


  简体与繁体不能随便用,用错时会闹笑话的。


  记得有一年上海昆剧团到台湾演出《义侠记》,计镇华老师扮演武松,一上场还没有开口唱,观众就哄堂大笑,计老师在台上一头雾水。后来才知道,武松一上场,幻灯字幕上把武松的“松”写成了肉鬆的“鬆”,岂不贻笑大方。


  不到半小时,“萧丽和印”用拟汉白印刻成,很满意,随手拍图片发给萧老师。


  刚刚发出,仔细一看发现不对,手机上的名字是“萧丽河”,而我刻的印却是“萧丽和”。“河”与“和”完全不同。呀!实在是既惭愧又懊恼。惭愧的是竟然把萧大师的名字刻错了,懊恼的是费了好多心思刻出一枚自己满意的印章,到头来却是错的。


  “好漂亮的章啊!”显然萧老师没有发现刻错了字。


  “可是我把名字刻错了。”


  “没想到您这么快就刻上了。”


  “刻好了发给你,才发现刻错了。”


  “太专注了,其实很多人都以为是这个‘和’。”


  “‘和’也好。”


  刻错了。是不是要磨了重刻?不会的,字错印不错,我不会磨掉的,满意的作品怎么舍得磨掉呢。


  但再要给萧老师重新刻一枚不错的印,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


  也许明天。也许明年。也许不会再刻了。

作者 | 柯军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50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