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耕耘 静待花开
俞敏洪说过:“一个人之所以优秀是因为有优秀的习惯。你当时看不出习惯的威力有多大,关键时刻就明白习惯的力量了。”作为教师,好的习惯不仅仅可以完善和提升自身,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教育是需要智慧的,而教师好的习惯往往能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促进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获得成长,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世观,正所谓“身正为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下分享一点我的感悟。
一、思考,是教师的一种能力
曾子教会我们“吾日三省吾身”,反省就是用大脑思考的过程。我们在学生时代,整天用脑,而工作后,主动和被动思考的事情急剧减少,我们顺其自然地不去想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学会通过积极思维独立解决问题。遇到事情要不断地给自己提出各种假设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教师自身发展来说,教师的专业化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的发展潮流,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教书匠”的角色,应该不断思考反思,做一名研究型教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人,总是需要思考的,人生的道路每一步都必须搀杂着思考,思考下一步该如何前行,才不至于拐错弯,走错路。实践证明,只有勤于思考,才能悟得更深,进步得更快。我相信一个勤于思考的老师教出的学生一定是善于主动学习的。
二、读书,是教师的一种态度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读书的意义存在于我们的一举一动、举手投足,每一个不经意又自然而然的瞬间,它可以洗涤我们精神世界的污垢,让我们找到前行的力量。
一个将读书作为生活态度的教师,一定是一个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人。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师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厚积薄发。同时,学生看着老师不但时时与书为伴,与书为友,思想自然会受到熏陶和感染,内心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动力,效仿老师,会争着和老师比高低,读书兴趣自然也会愈来愈浓。
三、善意,是教师的一种信念
世间最能说服人的是善意,它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社会更加和谐,人们更加幸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善待他人,即是善待自己。只有当一个人懂得善待他人的时候,他所处的人际关系才会和谐友好、充满温情。
小时候听过这样一句话:“善良比天才更难得。”天才是命中选定,而善良却是后天的信念。李镇西老师的学生在毕业后写下过《善良:李老师对我最大的影响》这篇文章,在他看来正是有了李镇西老师的善意,才有了那段无忧无虑、诗一般美丽的时光。他把李老师看作是父亲,可见一个充满善意的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无穷的。一个充满善意的老师,能用实际行动教会孩子“善良,是不会吃亏的”。面对各种物欲诱惑,我们教师更应该坚守初心,坚守那一份教育的善良,放弃了善良,就放弃了我们的教育良知,和我们做人的底线。
四、倾听,是教师的一种修养
尔泰说:“耳朵是通往心灵的道路。”倾听是理解,是尊重,是接纳,是分担痛苦,是分享快乐,它的意义远不止是给对方一个表达意见的机会,它实际上是放下姿态,用温暖的笑脸去面对说话者,加强彼此的沟通,获得对方的信任和尊重。
倾听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心灵碰撞、灵魂交融的过程。一个懂得倾听的人,一定是一个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一个充满幸福的人。而一个懂得倾听的老师,一定是一个能收获学生尊重与爱的老师,并在爱中成长,在爱中升华。对于学生,我们要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善于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学习上的引导者和鼓励者,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确,好的习惯可以终身受益。作为教师,更应该言传身教,以实际行动积极带动影响着孩子,润物无声。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希望我们都能在孩子这张纯粹的白纸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 | 张浦中心小学教师 方镇东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47376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