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档案文化讲堂”之“昆山地名的由来”
档案是历史的记录,文明的传承。为更好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和新修订实施的档案法,加强馆藏档案开放利用,深化档案文化普及宣传,让更多新老昆山市民了解昆山这座城市,增加对昆山城市的认知认同,激发建设新时代新昆山的热情激情,即日起,“第一昆山”APP开设“昆山档案文化讲堂”栏目,从本周起,以每周一节频次从档案视角宣传昆山历史文化,以飨读者。
具有六千多年文明史、两千多年发展史的昆山,物产丰饶,人杰地灵,拥有令世人瞩目的文化积淀。早在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勤劳的先民就聚居于此,创造了灿烂的长江文明。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昆山这座锦绣的江南古城,随着王朝的政权更迭,其建置与地域发生了多次变化,经过数次的置废分合,昆山也先后使用过多个名称与别号。
夏商之时,昆山属于九州之一的扬州。大约在春秋时期,昆山有了最初的名字:娄邑。娄,因二十八星宿之一的娄宿而得名,现在昆山的娄江、苏州的娄门也是受其影响而得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正式有了娄县的建置。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建立新朝,娄县更名为娄治。东汉又恢复了娄县之称,就这样娄县的称谓一直沿用到了魏晋南北朝。
南朝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娄县分置出一个新的县——信义县。据考证信义县的县衙署,就在今天的正仪古镇。
南梁大同初年(公元535~536年)分信义县地域区划,设置昆山县,始有昆山之称,当时的昆山地域广阔,包含了今天上海市和太仓的大部分境域。
▲南梁大同时期昆山地图
但是自唐代以来,昆山经历了三次分割,疆域由大变小。
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划出昆山县南境及嘉兴海盐两县之地,新设立华亭县,昆山县治也从华亭昆山移建至马鞍山之南。
南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分出昆山县东南地区的安亭、春申、临江、平乐、醋塘五乡,设置嘉定县。
明朝弘治十年(1497年)割昆山、常熟、嘉定三县之地建立太仓州。此后昆山疆域趋于稳定,所辖范围与今日基本相似。
▲明朝弘治时期昆山地图
清朝雍正二年即1724年,清廷为增收赋税,分置各江南大县,划出昆山县西南、西北与东北境分设新阳县,大体以吴淞江为界,南为昆山,北为新阳,昆新两县实行同城分治。
▲清朝雍正时期昆山地图
中华民国元年即公元1912年,昆山、新阳两县合并复称昆山县。自此,昆山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
除官方称谓以外,昆山还有“鹿城”“玉峰”等别称,像“鹿城花园”“鹿城广场”这些名称都和昆山的别称有关。相传春秋时期,吴王寿梦好猎,在卜山下豢养鹿群,同时在这里建造城邑,名西鹿城,因此昆山有“鹿城”这一别称。玉峰这个别称源于昆山城内唯一的山——马鞍山。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记载:“县中之山名马鞍,产玲珑石,如玉,故又名玉峰。” 因昆石独产于昆山,“玉峰”也就成为昆山的别称。南宋凌万顷编纂的昆山县志就题名《玉峰志》。
白云苍狗、沧海桑田,地名变更、地域变化、朝代更迭,穿越了六千多年的文明史、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史,昆山现已蜕变成一座开放﹑融合﹑创新﹑卓越的现代化城市,连续十八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之首。
今天,我们站在这片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热土上,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精神状态,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昆山实践新篇章。
让我们一起融入新时代,为推动“昆山之路”越走越宽广,贡献全体市民的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46946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