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
听母亲说,我上幼儿园那年,每天必须自带凳子去上学。母亲给我准备了一个小小的儿童靠背椅子,杉木做的,并不重。那年我六周岁,吃完早饭便带着小椅子出发了。去学校要穿过一条马路,一条又长又窄的小巷,再穿过光明街,就到了。
我的小伙伴菊花和小冬都没有上幼儿园,我常常一个人走在这条路上。走着走着,我停了下来,特别是遇上一只白蝴蝶,或是看见很大一堆牛粪中,忽然开出了一朵好看的花的时候。我把手中的小椅子放下来,摆在路上,我坐在我的小椅子上,看看,玩玩。我感觉处处都像家,算是很快地适应了我的求学生涯。
小学时就不说了,按照身高,我不是第三排,就是第四排的样子。长大了,在南昌读书时,座位是可以自行选择的。我和同桌成了班上坐得最后的两个女生,倒数第二排。我喜欢后面的视野,喜欢散漫、自由。坐最后一排的,是那几个最调皮捣蛋,用老师的话说,混江湖的男生。作为一个成绩不错的女生,我和他们混得很好。
那时候,大家一块迷金庸,迷港台电影,《喋血双雄》《英雄本色》……那是一个情深意长的年代,热血、江湖、义气,特别像后排男生之间的氛围。坐我后面的男生,姓黄,总是往录像厅里钻,不爱读书。毕业十年聚会,他过来敬酒,说要告诉我一个秘密。“我那时候偷偷玩过你的辫子你不知道吧?”我好意外。“不是故意的,正好你辫子垂在我的桌子上。”我们都笑了起来。毕业后,他考入了南昌郊区某监狱任管理人员。倒也是应景,他的满腔江湖义气。
一张椅子,就有一个位置。在我的老家,谁都知道宴席上有一个最重要的位置,是给舅舅坐的。所谓“天上的雷公,地上的舅公”。这个习俗,我猜和曾经的母系社会历史有关。我出嫁的时候,我的大舅舅就坐在那个最尊贵的位置上,满面红光。通常,那是一张扶手椅,泛着时间久远的紫红色的油光,颇为宽大。
“我认为,生命一开始就是应该属于死神的,它操纵在死神手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生活从死神那里把它夺回来。我们要实现我们的自主权。所以我很感激生命中有写作这件事,它虽然把我推向疾病的苦海,但它也将我拯救出来,把我拖出苦海。”看《朗读者》第三季,作家阿乙如是说。阿乙,被称作“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中坚派作家”“近年来最优秀的汉语小说家之一”,荣耀的背后是随写作而来的疾病,有一段时间,他甚至看见了死亡的影子。
坐在一张最平常的长椅上,阿乙开始朗读,是我深爱的史铁生先生的作品,《我与地坛》。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读的人和所读的作品,命运如此契合。但让我感触的,更是阿乙坐的那一张看似平常的长椅。我一眼看过去,就知道那是地坛的椅子。节目组有心了。
2016年夏天,我去北京办事,办完事,转车去怀柔看望了多年的好友沧海。之后,沿着《我与地坛》多年的阅读小径,去了地坛公园。正是晌午,公园里人并不多,那些曾出现在史先生文章里的人,我并不知道去哪里寻。但,这眼前的任何一个,又何尝没有那书中人的影子。也烟火,也平凡,也烦恼,也温暖。慢慢地,仔细地沿着公园转了一圈,在地坛,我注视过脚下的一丛杂草。多年以前,这里荒草丛生,那个摇着轮椅的人,也许同样注视过这样的杂草,迷茫着自己小草一样卑微的一生,但,终究是抬起头,眺望起来。他的文字是眺望式的,鼓舞过多少平凡的心灵。我并没有见着史先生的塑像,公园管理人员说,搬到别处去了。我在树荫下坐下来时,便是坐在了这样一张同样的椅子上。和阿乙坐的那张一模一样。
我静静地坐着,有树叶随风落了下来,落在我的长椅上。我把它捡了起来,收在我的行李包中。我想,我可以重新出发了。
去年立冬日,经过弟弟住的小区时,远远地就看见了那张蓝色长椅。忽然地,我想起母亲。母亲回老家已几个月了,之前我们常常在这里散步,累了,就坐在这张蓝色椅子上休息。很寻常的一天,因为这格外的一瞥,一念,一个日子就不同了起来。晚上,我写了一首诗。
《立冬:椅子》
穿过公园时
远远的就望见了那张蓝色的椅子
我想起了你,妈妈
用密密的阳光。
当它斜照
多像童年的摇篮
把我荡漾,停留在蓝色空中。
我想起去年
和你常常散步在此
靠着椅背,聊着家乡
一张椅子
可能只是为了提醒你另一件事
一地枫叶
也许只是在说
“在我永恒的记忆中……”
在我的厨房里,总是放着一张小椅子。矮矮的,用来择菜时坐。有时傍晚熬汤,也可以拿一本喜欢的小书坐在上面,一边听瓦罐里的汤噗噗噗滚着香气的声音,一边翻阅着喜欢的文字。这时候,读随笔很好,汪曾祺写吃,苏眉写茶,或是朋友们写的诗集。
朋友圈里有一个问答,“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父母老了?”我的答案和椅子有关。2015年回老家过年,我蹲在厨房帮妈妈择菜,择着择着,觉得有点累,又懒,不愿意起身去拿凳子坐。就在这时,父亲默默地把一张小椅子递过来,稳稳当当地塞好,让我坐。
就是这一刻,我觉得父亲老了。从我记事起,他手下就有七八个学手艺的学徒,又有我们兄妹六个,个个都听命于他。他在外面挣钱,本事不小,脾气更大。什么时候不是声色俱厉,几时这么细心、温柔起来?
曾经让父亲意气风发的那个世界,不见了。他退居家里多年。他老了,开始流连厨房,开始注意到我需要一张小小的凳子。想到这里,我又温暖,又难过,几欲掉泪。
作者 | 苏唐果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46819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