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自然魅力 助力内心成长

02月13日 15:45

卢梭在《爱弥儿》里提到:“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既不丰满,又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孩子天生是对外界非常好奇的,在大自然环境中,孩子的天性能够得到很好的释放。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古人都忍不住趁着孩子散学归来“忙趁东风放纸鸢”。因而,我坚信,教育必须回归自然。

一、擦亮双眼,探索城市中的自然


1.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日出日落、月圆月缺、电闪雷鸣,这些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即使身处城市,拉开窗帘,陪孩子看看日出日落、繁星点点,感悟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美好。刮风下雨在孩子眼里也是充满着魅力的,可以让孩子体验风和雨的触觉感受,看看室外风姑娘的调皮,将城市吹得凌乱;听听那冷雨,哗啦哗啦笼罩着整座城市,让孩子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和热爱。


2.创造家中的“小自然”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妨将大自然搬到家里来,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家里的阳台可以种点瓜果蔬菜,让孩子浇浇花施施肥,看着植物蔬菜的慢慢成长,孩子的内心也是富足的。孩子对小动物的喜爱也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可以给孩子们建立一个生态缸,缸里可以养鱼养龟,让它们陪伴孩子的成长。即使以上条件都不具备,我们也可以在买完虾蟹后,将它们装在盆里,让孩子去观察和触摸(要有成人看护)。

  

3.各类“园”中有自然

  

公园、植物园里的花草树木、虫鸣鸟叫、沙坑树洞,都是孩子们接触自然的好去处,翻一翻冒尖的新笋、捡一捡形状各异的树叶、听一听鸟鸣、嗅一嗅花香,都能让孩子体会到无穷乐趣。有些植物园还有供人采摘新鲜的水果,这不仅让孩子的视觉、嗅觉、触觉有新体验,还能增加他们的味觉体验。

  

二、寓教于乐,创设校园中的自然


1.将课堂“搬”到校园


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将本学科的部分内容迁移至自然中去,例如语文课堂,就不仅仅是教室的产物,他属于操场、属于树丛、属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大自然中体验古诗词、感悟文章的魅力,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把语文课搬到大自然,孩子的想象力和表达欲会有很迅速的发展!在生活场景中体会语文的魅力,参与感强,且这是能自由表达的课堂,正是孩子所喜爱的。科学课亦是如此,带着孩子们去阴暗潮湿处找蚯蚓、去校园“种植园”里给植物除草捉虫。大自然是最好的桥梁,让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究,享受获得知识的喜悦。

  

2.在游戏中亲近自然

  

教师在组织课后活动时可以考虑陪着孩子玩一些亲近自然的游戏,针对年龄很小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当一回“绿色建筑师”,用树枝、草、石头、树叶来搭建框架,用鹅卵石、树枝、花朵等进行装饰。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进行一些自然体验游戏,如“听听树的心跳”等,甚至可以排一个自然小剧场,根据老师在校园中的讲解或个人或分小组来表演观察到的一种动植物,并让其他小组辨识。也可以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比如蝴蝶化蛹成蝶或者青蛙掉进了排水沟……另外,我们也可以在校园中寻找一块空地,让孩子“当一回园艺小能手”。


三、拿起纸笔,记录眼中的自然

  

为了孩子更好地融入自然,我们可以让他们借助纸笔这个载体,组织一次比赛,去大自然中寻找古诗词所描绘的景致,也可以直接让孩子动手画一画或者以摄影的形式,记录下他最喜欢的景色,当然,大一点的孩子可以通过文章的形式书写自己的所思所见所感。


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探索大自然是孩子的天性,面对广阔的田野,孩子们就像放飞的小鸟,展开了他们创造和想象的翅膀。正如中国“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先生所说:“没有孩子生来不爱树林、池塘、草地,不爱野花和小鸟的。如果他们漠然,那是现代都市生活对童心的歪曲。让孩子们,特别是城里的孩子回到自然中去,重新亲近大地,带领他们自然里做游戏,去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自然本身应有的和谐和平衡,这不仅是为了自然教育,也是对稚嫩心灵的抚爱和陶冶。”

作者 | 张浦中心小学校教师  方镇东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4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