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落实 看成效】今天来看“地”———一座“向下生长”的城

12月26日 14:50

开栏的话

你的心愿 我们记得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按照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扎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临近年终,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解决得怎么样需要盘点,更需要群众来点评。市政府办公室督查室联合市融媒体中心开展“抓落实 看成效 政府工作邀您来点评”专题活动,以此为契机,以督办抓落实,以落实促闭环,用文字、镜头和话筒来临摹工作中抓落实的细节与短长,用谋划者、建设者、受益者的“述说”展现民生实事工程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锚点,我们以十一个关键字为主题穿起大民生的起承转合,努力记录梦想者在追梦中的故事。


关键字分别为:路、房、馆、地、市、医、智、链、教、业、安。



如果说城市的地表繁华景象

展示着当下的实力和创造力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能折射出其前瞻性以及未来的潜力和竞争力

那么,既要向上生长,又要向下扎根

才能让城市发展更具韧性、更加强劲

昆山在“减量发展”理念指引下

跳出“县级市思维”

把自身建设发展放在更大坐标系中

去谋划、去推进城市化的“下半场”

在“向下看”的过程中获取向上的力量

今天,我们来看“地”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拓展城市新空间。秉持‘建地铁就是建城市’理念,深化地铁沿线区域整体城市设计,启动玉山广场、城市广场、祖冲之路等站城一体化项目建设。”



今年以来,伴随着城市地上空间肉眼可见的发展变化,昆山的地下建设也在不断生长和延伸。我市以轨道交通S1沿线TOD综合开发、全国县级城市首座双厢式地下综合管廊、苏州首个地下筒仓式智能停车库等为代表的城市建设项目,涵盖了地下交通、商业服务、市政设施以及地下仓储等单一或复合功能,实现了城市立体开发和土地复合利用的探索。



周末的城市生态森林公园,车多人多,市民万东兵先生驾车载着妻子和一双儿女缓缓驶入森林公园南入口,来到一座木头和玻璃幕墙搭建的小型咖啡屋状建筑前,大门自动识别车牌并打开,将车辆停放到只有底座的“汽车电梯”指定位置,熄火后走人。小车被“电梯”送入地下车库摆好, 万先生在门旁的自助操作屏上就能 “一键存车、取车”,停车既方便又快捷。



近年来

我市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作为解决城市人口、资源、环境

等领域“城市病”的重要举措

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确保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地下空间是城市的宝贵资源,每一次动土都必须慎之又慎,既要做好“选择”,根据项目要求可上可下,又要做好“分层”,科学合理高效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城市智能化水平和防灾减灾水平。


心系乡梓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表示

“破解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困局,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

‘碳达峰碳中和’的远景目标,

都必须更加充分、安全、高效地利用

宝贵的城市地下空间,

在这个方面昆山应有作为,也大有可为!”


智慧化的城

2022年7月建成的森林公园“玲珑”筒仓式智能车库,是国内直径最大的沉井式地下筒仓式车库,也是全国首个采用可控式沉井施工技术的停车库项目。项目占地面积仅82.7平方米,用“挖井”的方式向下拓展空间,深入地下17.85米,建成4层车位,原先只能停3辆车的泊位,现在可提供48个车位,有效缓解片区停车难的问题。车库采用国内先进的自动升降、横移停车设备,实现90秒“一键存取车”,智能、方便又快捷。

下阶段,我市还将规划建设森林公园三期地下筒仓式停车库,实现对土地和地下空间的集约化利用,助力推动昆山“减量发展”。


在生长的城

近年来,昆山积极推进轨交S1沿线周边综合开发利用设计研究工作,以站城一体化开发为原则,通过开展站点与周边地块的城市设计,研究集约布置城市功能,完善步行舒适的公共空间体系,加快黑龙江路站、珠江路站、祖冲之公园站等站点TOD开发,打造TOD模式城市发展新亮点。

▲黑龙江路站TOD效果图

▲珠江路站TOD效果图

▲玉山广场站TOD效果图


城市广场地下空间及配套设施项目,是昆山中心城区首个启动建设的TOD站城一体化开发建设项目,总占地约3.4万平方米。该项目拟建设地下两层,通过下沉广场与轨道交通S1号线黑龙江路站衔接,打造“站点”与“城市”功能相结合的文化商业公共活力轴,并配套建设停车库、商业配套服务设施等,助力推动昆山政务核心区焕发新活力。项目于2022年2月开工,目前正在推进下层土开挖工作,已完成北坑工程桩、基坑围护等施工节点,计划于2024年3月完工。


▲城市广场地下空间及配套设施工程项目效果图

▲城市广场开放式地下庭院效果图


会呼吸的城

今年,昆山成功入选国家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从区域流域、城市、设施、社区四个层级,从“海绵+”到“+海绵”,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等进行有机融合,通过轨交S1线、中环连接环线、生态廊道等线性项目引领海绵项目建设,发挥连片效益。我市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以来,水能蓄积起来,水也能畅流出去,系统治理城市内涝效果显著。

▲昆山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获省首批公众喜爱的高品质绿色空间实践项目

▲漫栖园入选中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典范项目


目前,全市累计完成海绵项目500多个,现有海绵城市建设相关企业180余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比翼齐飞。同时继续优化技术标准,《昆山市道路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技术指引》《昆山市海绵型校园设计技术指引》将于年内发布。


善学习的城

2021年4月,由市住建局牵头,瑾晖城市建设工作室、昆山城市地下空间利用与安全防护技术研究院成立,借智防护工程及地下工程专家钱七虎院士团队,以“新规划”引领“新城建”、“新城建”带动“新基建”,一体谋划推动地下空间开发与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

在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基础上,钱院士专家团队对轨交S1线盾构穿越风险源及沿线中高风险老旧房屋进行自动化监测、地下病害安全性检测,以此实施周边环境安全动态评估并制定风险控制措施,为轨交S1线顺利洞通提供坚实保障。“昆山市数字地下空间”建立地下空间信息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将实现昆山市地下数据数字化、地下环境可视化、信息传输网络化、管理决策科学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



地下空间开发带来庞大的人流量,纵向构建涵盖商业、办公、居住、休闲的“垂直生长”社区,使紧凑的城市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在昆山

无论是车水马龙的街道

还是围挡后的广场

在距离它们几十米的地下

轰鸣的机器正在向前一寸寸掘进

地下空间正像树木根茎一样悄无声息地生长


市资源规划局局长 时永刚

我们将继续坚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明增长理念,集约化统筹利用地上地下空间资源,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和产业用地提质增效,突出地下空间对城市功能体系的补充,推行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规划开发、土地多用途混合利用改革,适度促进功能复合,满足城市功能需求,拓展发展空间,打造横向互联互通、竖向分层布局的“立体城市”。

▲轨交S1线玉山广场站TOD站城一体化项目效果图


市住建局局长 王卫东

我们将以省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试点为抓手,一体谋划推动地下空间开发与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聚焦16平方公里先导区,利用信息技术,覆盖燃气、供水、排水、电力、道路等9个方面,搭建城市生命线“一网一库一平台”,“一张图”呈现城市整体安全运行态势,实现安全监管透明化、服务管理主动化。


▲昆山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 (一期 ) 作为先导区,东起青阳港,西至祖冲之路,北起庙泾河、张家港、北环城河,南至娄江


昆山南部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颛孙硕恩

城投集团积极探索城市地下空间发展,以“新城建”对接“新基建”,瞄准“缓解停车难问题”的突破口,在钱七虎院士专家团队的指导下,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建成苏州首个地下智能停车库。因地下施工难度大,森林公园“玲珑”筒仓式智能车库首次运用可控式沉井工法,依托这项技术,可降低30%以上建造成本,实现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双提升。



地铁沿线区域正在建设停车、购物、美食还有休闲娱乐的配套设施,我们的昆山会更美、更繁华。


市民:

轨交S1线的早日开通,不仅能为昆山带来又一个全国县级市第一的桂冠,更让我们以后跨越城区的通行有了定制的“高速公路”。听说,地铁沿线区域正在建设停车、购物、美食还有休闲娱乐的配套设施,我们的大昆山会更美、更繁华了。

森林公园游客:

以前来这边玩,最头疼的就是停车难。现在有了地下停车库,在地底下为我们挖出来几十个停车位,这个方法真巧妙。相信以后,市里还会建设更多的地下停车库,以后来森林公园一定会更轻松、更愉快。

社区工作人员:

森林公园建设地下停车库的新思路,不仅是破解公园停车难的创新之举,同样也让饱受停车难困扰的众多小区看到了曙光。增设停车位一直是业主呼声最高的是诉求之一,可是小区可用空间极其有限,向地下挖潜是一条充满希望之路。


▲轨交S1线阳澄湖南站施工现场

▲森林公园地下筒仓式智能停车库


人们似乎习惯了把不断刷新的建筑高度,当作一种衡量城市发展的标尺,却往往忽略了,在看不到的地下,城市也从未停止过向深处生长。采访中,记者跟随建设者们走进轨交S1线工地,从地面沿着长长的扶梯下行到车站的负二层隧道施工现场,眼前是一条气势恢宏的“大街”,头顶是一片“广阔天空”。眼前的一幕,形象地演示了当前我市大力开发地下空间的价值和意义。

现代城市建设最大的挑战是,人口越来越密集,而土地越来越逼仄。跳出土地“表面”束缚的刻板思维,向地下空间挖潜力,开辟地下交通网络、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城……为城市功能提升、百姓生活品质改善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无论哪一种“向下”,都饱含向上的力量。站在地下仰望天空,我们相信:从土里长出的光荣历史,必然会因为脚下的土地而再次伟大。


来源 | 昆山发布

融媒体记者 | 许晓明

制图 | 李叶

融媒体编辑 | 朱敬哲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36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