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昆山市发改委:打好主动仗,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12月08日 16:44

疫情之下,昆山依然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从数据来看:

规上工业产值自6月以来连续4个月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且每个月产值均创历史新高

前10个月进出口总额也创历史同期新高,达到860.7亿美元同比增长3%

实际使用外资提前4个月完成全年目标

“即使面对诸多困难,昆山在竭尽所能,最快时间把发展的节奏拉起来、耽误的时间抢回来、落下的进度赶上来,这就是先行者的使命、排头兵的责任。”市发改委党委书记、主任赵姝表示,市发改委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牵头抓总和参谋助手的作用,把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重点做好经济运行、重大项目建设、区域一体化、营商环境优化、昆山试验区建设等一系列全局性、长期性工作,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为昆山勇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的时代重任作贡献。


大抓项目 抓大项目

 夯实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驱车行驶在昆山中环南线,占地300余亩的清陶新能源固态锂电池产业化项目出现在眼前。疫情之下,这一总投资达50亿元的产业项目建设正酣,将有力带动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


既要抓好“手里的”,也要想着“将来的”,即便是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也阻挡不了“大抓项目、大抓发展”的激情。


就在上个月,三一重机全球研发中心落成启用。从“中国第一”到“全球第一”,在三一重工总裁俞宏福看来,扎根昆山20多年来,三一和昆山相互支持、相互成就,昆山一以贯之提供最强服务保障,为企业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一重工


投资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项目是支撑有效投资的主载体。一直以来,市发改委牢牢扭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把项目建设作为稳定经济运行的“压舱石”、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努力推动昆山投资有支撑、增长有动能、发展有源泉。


时间拨回2021年11月9日。昆山首次举行新兴产业发展大会,总投资达980亿元98个新兴产业项目落地,涵盖先进计算、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


就在今年9月,2022昆山新兴产业发展大会举行。总投资超1000亿元、总产值超2000亿元33个项目签约、45个项目开工、46个项目竣工,涵盖智能制造、新型显示、先进计算、生物医药以及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其中,立臻科技智能终端、友达低温多晶硅显示面板等3个项目投资均超百亿元,三一数字智能项目、京东数字产业园项目等4个项目预计产值均超百亿元



面对产业发展更新迭代,如何抢占高质量发展的先机?市发改委党委书记、主任赵姝认为:“要坚持‘项目为王’,打好项目建设‘主动仗’,以优质增量的持续引入推动产业结构、投资结构的优化升级。”事实也是如此,数据充分印证:1~10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3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工业投资完成217亿元同比增长7.1%。三级重大项目全部实现开工,分别超序时进度14.9、14.4、9.7个百分点,有效投入增长强劲。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一直以来,市发改委始终坚持“项目为王”,以强有力举措推动项目建设成势见效。站在高平台上谋划“下一步”,市发改委将细致谋划2023年重大项目储备,持续提升先进制造业投资比重,精心做好土地供给、能耗评审、资金保障、审批服务等工作,加快落实开工建设条件,争取一季度全市重大项目开工率80%、上半年90%、三季度100%。


优化服务 提升效能

 赋能发展高质量“强磁场” 


推进高质量发展在高平台上行稳致远,昆山向服务要效益。因为,服务是昆山的金字招牌,是铸就昆山持续辉煌的制胜秘诀。


日前,立讯昆山科学园首期项目投产,同步发布了未来发展规划。作为智能制造领域领军企业,立讯集团以每年新设一座工厂的速度茁壮成长、做大做强,朝着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迅速攀升,助力昆山培育壮大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产业创新集群。


▲立讯昆山科学园


立讯在昆山的发展堪称“现象级”,昆山营商环境同样如此。


今年以来,市发改委充分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持续释放内需潜力,上线应用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为一批百亿级项目保驾护航。比如,立臻科技智能终端项目签约落户一周后,就立即组建市、镇两级工作专班,多次召开项目协调会、方案论证会,以“伴随式服务”回应企业需求,通过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现场推进三条工作线,实现“三天发四证”,审批到投运从常规的36个月压缩到8个月完成,全面加快项目建设投产速度。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年初遭遇疫情之时,昆山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建设30条措施,推动营商环境从“BEST”向“FIRST”提升,实施重大项目“省心办”审批服务机制,工程建设项目从“三天发五证”,提速至“一天发五证”。



企业有所求,昆山有所应。无论是精准施策助企纾困解难,还是悉心服务推动达产满产,昆山将服务落实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各地纷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之时,昆山连续3年发布营商环境政策。”赵姝表示,市发改委将牢固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处处都是营商环境、时时都是营商环境”的意识,全力打造“同样条件成本最低、同样成本服务最好、同样服务市场机会最多”的营商环境,让昆山成为企业投资兴业、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地。


聚力优化营商环境,市发改委列举出一揽子服务举措,加快打造“强力磁场”。比如,研究制定升级版营商环境举措,对照省、市营商环境评价考核指标,提前谋划新一轮营商环境政策,拿出更多硬招实招新招,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又如,聚焦提升知晓度、获取便利度和企业获得感推动政策“免申即享”,加强“昆服贷”产品日常监管,缓解中小型服务业企业融资难题。



深化改革 拉长半径

 开拓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2013年2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2020年12月,批复同意试验区范围扩大至全市。期间,国家发改委牵头召开昆山试验区部省际联席会议,每年都在着力解决亟需破解的改革瓶颈,且每年都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9次部省际联席会议,赋予134项政策措施”,这是昆山试验区获批以来最厚重的成果,也是试验区建设最有力的支撑。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提升政策研发能力、对上争取成效,力争在两岸产业合作、贸易便利化、人才交流等方面再获一批含金量高、务实管用的支持举措,赋能昆山更高质量发展。



昆山试验区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两岸产业融合发展闯出一条新路。因此,昆山向改革要动力、激活力,率先开展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全球维修业务,设立50亿元台商发展基金,支持台企转型升级及台湾青年创业……昆山在用足用好先行先试政策的同时,吸引更多台企在昆落地生根,这片“试验田”愈发茂盛。


“依托昆山试验区建设,一项项先行先试政策落地,改革叠加效应持续助推昆台融合发展。”赵姝表示,在总结谋划昆山试验区建设的基础之上,市发改委将重点围绕昆台生物医药、医美康养、元宇宙产业等领域,通过靠外脑献策、请上级指导、学先进做法、听台商诉求、做全域动员等方式,加强政策研发,筹备好第十一次部省际联席会议,争取再获一批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



得益于此,市发改委用好改革这剂良方,对标上海五大新城,用“一体化”理念扩大“城市边界”、拓宽昆山“发展半径”。一方面,积极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以全域规划理念引领城市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品质重塑;另一方面,主动服务苏州市域一体化发展,实施“东接、西融、北联、南协”策略,加强与园区、相城、太仓等产业联动,与周边板块相向而行、同向发力。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昆山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不仅将“一体化”作为一种发展思维,更作为一种路径和方式,不断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实现新的突破。


融媒体记者 | 史赛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33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