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朗:水乡古镇 蝶变重生

11月24日 15:55

蓬朗位于昆山市东部,东与太仓市南郊、上海市嘉定区西部交界,南与花桥商务区、陆家镇为邻,西与兵希街道接壤,北濒娄江,总面积为35.19平方公里。境内水陆交通便捷,商业贸易兴旺,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历来属昆东重镇。

蓬朗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宋嘉定十年(1217)前,当时蓬朗属于昆山县惠安乡第三十保。蓬朗镇原名“牌落镇”,始于明朝洪武年间。有一年,纵贯全镇南北的瓦浦河上,有一块土神庙神主牌随潮漂搁于今集镇所在地,乡民将其视为吉利,于是将小镇称作“牌落镇”。明朝弘治年间,新任知县杨子器巡视到此,因“牌落”同“败落”的昆山方言同音,为避忌讳,特将镇名改为“蓬阆”,意“蓬莱阆苑”,喻人间美景。1949年,昆山解放后,蓬阆建立区政府;1966年4月,“蓬阆”更名为“蓬朗”;2004年3月,撤镇成立蓬朗街道办事处,委托昆山开发区管理。

蓬朗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在清末民初的风云际会之时,孕育出著名教育家、诗画家、国学家胡石予,昆山首任民政长(相当于县长)、书法家方还,民国临时大总统府秘书余天遂,南通图书馆馆长张景云等一代才智超群的俊杰。辛亥革命时,方还积极投身推翻清朝统治的光复运动,胜利后被公推为昆山民政长。亭林园建有一座“方还亭”,缅怀这位一生为昆山做了许多好事的名人。被誉为“江南三大儒”之一的胡石予,通过同乡好友方还介绍,赴吴门任教于苏州草桥中学长达二十余年,学生中英才辈出,桃李遍天下。胡石予由柳亚子、余天遂等人介绍加入爱国文化社团——南社,成为南社元老之一。他创作的《秋风诗》,讴歌辛亥革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师从胡石予的余天遂,由柳亚子介绍参加南社,以诗闻名于时,其诗作慷慨激昂、爱国奋发,在南社成员中独树一帜。他们之间的同乡谊、师生情,见之于史料,传流于民间,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蓬朗风景秀丽,物产富饶,旧有“蓬溪八景”。清朝道光年间地方文人收集、编印的《蓬溪风雅集》中记述了“东皋晓望”“金粟晚钟”“硌浦渔歌”“双桥秋月”“古木号风”“虬梅傲雪”“飞虹卧波”“娄江帆影”八景,意味隽永。现蓬朗境内仍有少许幸存名胜遗迹,栈泾河与瓦浦河交汇处西南岸的两株千年古银杏,挺拔常青;集镇北市梢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的太平桥(俗称环龙桥),于2010年维修后,重新焕发生机;2012年修复胡石予故居老宅,2015年5月建成胡石予故居纪念馆,成为地方人文标志性建筑。


  今日的蓬朗,是开发区乃至昆山市展示新时代新作为的窗口,重塑老镇街巷风貌的改造工程正在有序推进。

(民 宣)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30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