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协同“心一条”,一体化“链”就昆山更高质量发展
为此,市工信局积极组织赴上海调研,学习考察其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经验;邀请上海企业、专家为昆企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精准把脉、开出良方;引入上海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方面相关技术和人才资源,共同推动我市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走深走实。
▲三一重机
多年布局、一朝发动
数字赋能、创新驱动
不但实现了百业互联
更引领了产业结构的质变
当前
我市正积极打造
CIDI长三角(昆山)创新中心
服务于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建设
共同驱动长三角产业升级
打造国家级产业新城示范基地
▲江苏拓米洛环境试验设备有限公司
加速创新升级,昆山“智”接上海。2018年底,昆山在全国首创针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的昆山—上海科技创新券,实现昆山上海财政奖补资金通用通兑、专家技术资源无缝对接,盘活了长三角的创新资源。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发放长三角跨区域通用通兑创新券超1500多万元。
跳出“创新孤岛”,实现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创新驱动战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仅在全国率先开展沪昆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还积极推动区域科技资源畅通流动,通过开展校企产学研对接活动,共建校企、校地创新平台,引进技术成果、专家人才和优质科技服务等,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开展校企产学研对接活动
创新协同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环节。2020年10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批复,同意在昆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苏州)”。
成立以来,市工研院集聚全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平台内容,将高校院所协同创新中心、沪昆科创中心、“一带一路”昆山国际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优质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创新资源线上对接、线下合作,使之成为推动G60九城市协同创新发展的实体化平台。
▲昆山工研院
▲沪昆科创中心
当前,诸多“沪上”创新举措落地,为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技术攻关提供坚实的后盾。昆山将紧紧抓住“家门口”机遇,深度融入苏州“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加快推进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等科创载体建设,让越来越多的创新资源涌进昆山,携手攻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昆山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
9月7日,昆山与太仓签署协议,联袂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再造长三角先进制造增长极。从地缘相邻、人缘相亲,到业缘相融,昆山与太仓在长三角一体化浪潮中,两地用“一体化”的思维和路径,打破了“城市边框”,拓宽了“发展半径”。
主动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昆山早有作为。昆山在全国率先打出“链式服务”组合拳,同步推动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以及生活服务配套商企业复工复产,有效解决了企业复工瓶颈。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汽车产业核心零部件1/3供应商集聚在昆山,仅今年疫情期间,我市便协调解决“特斯拉”“大众”等企业供应链诉求3000余项,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复工复产和物流运输通畅,有效保障了长三角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和稳定运行。
快仓自动化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制造总监 王哲煜
我们之所以落户昆山,正是看中了昆山的“链”上优势。在昆山,快仓可获得1.5小时内所有供应链配件全部到位,如此一来,产品成本降了下来,竞争力提了上去。快仓自从将制造总部从上海搬迁到昆山后,发展势头迅猛,今年前三季度,已实现产值1.8亿元的突破。
以陆家镇为例,在积极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该镇以创新链、产业链协同效应为底座,锚定智能机器人赛道。202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华成智能机器人产业园,目前已入驻智能机器人相关企业9家,达产后,园区的产值将突破40亿元,纳税突破3亿元。园区将继续发挥产业链招商的滚雪球效应,加强产业链中机器人本体制造商的集聚,从而突破在机器人产业链上游核心零部件瓶颈,全力打造长三角最具影响力的智能机器人产业中心。
▲华成智能机器人产业园
▲斯坦德机器人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昆山发展的重大机遇。昆山将积极抢抓自由贸易试验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发展机遇,发挥昆山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国家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等平台优势,不断提升协同开放合作水平,推进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要素跨区域高效配置,让协同创新、产业融合的步子越迈越大。
融媒体记者 | 张田
责任编辑 | 刘文琦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27842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