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 浸润学子心 ——我市各学校引入非遗文化项目发展纪实
昆曲、宣卷、古砖窑技艺、昆北民歌……位于江南水乡腹地的昆山,藏着许多优秀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将这些非遗项目转化为课程,发挥其珍贵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
注重非遗传承
让非遗在童心中播下“种子”
“锦溪作为鱼米之乡,拥有便利的水陆交通和优质的土壤,其土壤质地黏重细密,含铁量较高,制成的砖瓦不易破碎、经久耐用……”10月31日上午10点,锦溪中心校14名学生以社团形式开展拓印课程,古砖窑制造技艺苏州市级传承人丁惟健录制了一段视频,讲解这项锦溪本土的非遗文化项目。随后,教师带着学生们亲手实践砖窑制造技艺中的拓印步骤。
“能够亲自制作出这么漂亮的图案,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也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家乡的艺术魅力。”活动结束后,五年级学生小林向记者展示了她的成品,并表达了对后续课程的期待。
“古砖窑制造技艺是属于昆山锦溪本土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次活动是希望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为学生授课的形式,让学生零距离感受这项古老技艺的非凡魅力。”锦溪中心校校长沈梦怡告诉记者,拓印不仅能锻炼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这所水乡学校挖掘的非遗项目并不止古砖窑制造技艺一项。2019年,该校与锦溪镇社会治理和社会事业局文体口(原文体站)联合开办了少儿宣卷班,并邀请到锦溪宣卷苏州市级传承人堵建荣、第二届苏州市“文华奖”获得者张凤仙两位老师,以每周一节课常态化开展教学,带孩子们领略这项流行江南民间千年的说唱艺术。
“今年3月,我们还开发了非遗‘食’文化——袜底酥课程。其作为锦溪特色美食从宋代延深至今,是锦溪老街的标志性美食文化。”沈梦怡表示,作为学校,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注重非遗的传承。未来还会继续挖掘地域非遗资源,将非遗文化的优秀元素全面融入学校的精神文化和教育生活,持续浸润童心。
创新非遗形式
让非遗在校园焕发新的活力
“水乡景色好,锦溪古风貌。家园风光美,相伴多自豪。当起小导游,今古都知晓……”2022年9月10日,在锦溪镇举办的教师节活动中,锦溪中心校少儿宣卷班的12名学生表演了宣卷曲目《锦溪小导游》,优美活泼的旋律,异彩纷呈的歌词,配以浓浓的锦溪当地方言,成功地让观众沉醉在锦溪的桥、窑等文化魅力中。
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演出,更体现出传统非遗在校园中的活力。常言道,适当的创新就是对非遗文化最好的传承与保护,该理念在少儿宣卷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宣卷,又名宝卷,在古代更多地用来演绎佛教故事,后来渐以演唱民间传说故事为主,这些对于孩子而言,内容比较晦涩,唱词也相对难懂难记。”沈梦怡告诉记者,为了更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吸引学生兴趣,宣卷班的老师们花了不少心思,为他们专门打造了原创曲目,例如《锦溪小导游》是邀请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研究馆员,昆山市文化馆原副馆长杨瑞庆作词作曲,另外还为少年班订制《锦溪儿童学宣卷》《锦溪湖荡有名胜》等曲目。
“孩子们对唱词不懂,我们就用传统的曲调加上孩子们比较熟悉的内容,重新编写唱词。”堵建荣说,“虽然说非遗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保存的内容,但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符合现代教育的内容,不仅更容易让孩子们接受,也能让它更有生命力。”
以创新为非遗赋能,用创意让非遗腾飞。这样的改编无损非遗的魅力,反而让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加氤氲在学生心间。“非遗进校园活动是传统文化自信的彰显,也是‘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承,我们鼓励学校探索更多符合青少年儿童特点的非遗传承方式。”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多彩非遗内容
用非遗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也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近年来,我市努力梳理各项地域文化特色,积极形成非遗传承的“一校一品”。除锦溪中心校的少儿宣卷班外,周市镇永平小学也成立了独具特色的“昆北民歌班”。
2018年11月,周市镇以永平小学为试点,特邀请“昆山民歌王”唐小妹的徒弟、昆北民歌传承人宦桂芳、徐婧等为指导老师,开展“民歌进校园”活动,打造“昆北民歌传承基地”,努力培养昆北民歌“最小传承人”。
据介绍,昆北民歌在周市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明代《水东日记》中就曾记录流行于吴地的“月子弯弯歌”,并说“吴人耕作或舟行之劳”以自娱,这其中就承载着周市的记忆。2008年,昆北民歌入选“昆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5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遗产保护目录”。
以成立昆北民歌班为起点,永平小学根据学生的学习年段和学习状态制定配套的教学计划,在中年级学生中挑选天赋较好的孩子,从经典昆北民歌《划龙船》入手,带领学生逐步深入民歌“大花园”。
如今,永平小学昆北民歌班已开展常态化授课,学校结合“七彩文化”系列特色课程,还计划汇编昆北民歌校本教材,不仅引导低年级学生了解并欣赏昆北民歌,听传承人讲解昆北民歌的历史和故事,还组建中年级民歌研究小组,并鼓励高年级传承并创编符合校园生活的昆北民歌,一支民歌传承的生力军正在加速形成。
截至2021年底,昆山市有各级非遗项目42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8项、苏州市级10项、昆山市级22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基本建立。配合非遗传承库,我市学校也逐步形成了以昆曲为龙头、其他各色非遗项目多点开花的喜人格局,让非遗文化在校园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融媒体记者 | 吴沛铷
责任编辑 | 葛自强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27793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