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称心
那天我和母亲聊天,说起最近工作上遇到了困难,生活上也不如意,有很强的挫败感。母亲说:“要我看,你需要调整心态,人哪有一帆风顺的?月亮还有圆缺,花还会开败呢,走在路上,总会绊到石头!”母亲的话把我逗笑了。
母亲今年八十有余,没多少文化,也不会讲什么大道理,可她开朗乐观,知足常乐,在她眼里没有发愁的事。
小时候家里穷,吃的是粗茶淡饭,每次看邻家孩子饭菜里有肉,我们就闹,母亲笑着说:“你们这些孩子啊,就是嘴馋。我们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树叶、野果都拿来充饥了,哪见过鱼肉?现在你们吃穿不愁,日子更是越过越好,这样的生活已经非常幸福了,人要知足啊!”
我上初中那年,父亲做生意赔了钱,本来家庭经济拮据,经不起一点失败。母亲说:“赔钱怕什么?只当花钱买教训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哪儿摔倒就在哪儿爬起来,这生意还得接着做,把赔了的钱再赚回来!”父亲当时很沮丧,被母亲劝导一番,也豁然开朗了。父亲抖擞精神,继续家里的茶叶生意,终于在市场上赚了第一桶金。
有一年,我去杭州旅游,在灵隐寺看到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此联短短两句,却蕴含哲理。“半称心”就是知足,不贪多,不奢求,蕴含了随遇而安和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看到“半称心”三个字,我就想起了母亲,母亲虽然没有文化,可活得通透,能从平凡的人生参悟到这一层哲理,母亲常说,谁都想自己事事称心、一帆风顺,可生活哪有万事如意的时候?都是一半如意一半失意呀。
记得清代李密庵有一首《半半歌》,将天地人间的冷暖、得失、出入、是非、进退、乐悲和盘托出:“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有人说《半半歌》是不思进取的借口,林语堂先生却很欣赏,他巧妙地把《半半歌》的思想用自己的话说了出来,他认为人生应当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懒惰中带用功,又在用功中偷懒;学识广博,可是不成为任何专家;文章也写写,可是稿件一半被录用,一半被退回。名字半隐半显,经济适度宽裕,生活逍遥自在。林语堂先生曾表示,“半称心”是古人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或许这种生活不太完美,但让人心向往之。人生不就是一半明媚一半凄凉,一半欢喜一半忧愁嘛。
半称心,并非消极,而是乐观豁达,知足常乐。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荣辱得失,以一种淡泊的情怀对待世事纷纭,如此,就能领悟“酒半酣之美,花半开之媚,帆半张之顺,马半缰之稳”。人生的路,悲喜都要走,天遂人愿自然皆大欢喜,而事与愿违也不必愁眉不展,半称心足矣。
作者 | 陈 虹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27780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