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城管 为百姓幸福加码
一座城市的文明气质,蕴藏在城市的街头巷尾,而百姓的幸福生活,离不开精细的城市管理。近年来,昆山城管始终坚持“为人民管理城市”的理念,想民所想、急民所急,引导群众共治共享、共同缔造美好生活,并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在奋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县域示范的新征程中贡献城管力量。
联动群众力量
打造美好生活
城市治理是一篇大文章,注定不能“单兵作战”。我市城管局树立“大城管”理念,逐步引入群众力量,从“城市管理”走向“共同治理”。
临近中午,正是樾河路餐饮店生意最好的时候。家住街边小区锦华园的陈小姐,却不用再像往常一样,担忧因油污排放引起的气味问题了。“这真的要感谢城管青阳中队的执法人员,如果没有他们数次上门协商,也不会这么快解决问题。”陈小姐点赞道。
问题的快速解决离不开“城社前哨”项目的推行,该项目作为市城管局主打的民生品牌,通过执法力量前移,将城市管理主动作为范围延伸覆盖到背街小巷和居民小区,提高与居民群众之间的信息互通,便于执法人员能第一时间了解民之所需。
城管青阳中队队长陈一斌告诉记者,在这背后还有一支力量功不可没,那就是樾河社区夕阳红巡逻队,该队伍由锦华园小区退休老党员组成。每天早上这支志愿队都会自发披上马甲,带上夹子、袋子去小区内进行巡逻,纠正不文明行为的同时,倾听居民的心声,反馈给社区和中队形成联动。
“我们与社区和中队拉了微信群,一旦有什么事情都会拍照反馈在群里,像是乱投放垃圾、施工留下了安全隐患等,基本上都能很快得到解决,如果牵涉复杂的话,也会召集大家开会。”夕阳红巡逻队队长厉兰英表示,经过两年的共管共治,锦华园的小区环境提升了不少,变得更宜居了。
“让情况有地说、让问题能解决,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和模式,形成良性循环,激发社区居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是我们所希望的。”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事实上不止是“城社前哨”,另一个民生品牌“城商桥”也是如此。
“城商桥”,顾名思义,致力于打造城管与商户之间沟通的桥梁,以真心换真情,用实际行动去建立与商户的联系。周市镇综合行政执法局一中队所结对的春晖路上就发生了许多暖心的故事。
“商户自治在这两年不再只是一句空话。建立联络群后,商户们经常性地沟通互动,涉及到店招改造和门头经营相关问题,往往没等我们解答,就有人给予回复了。”一中队队长石秋明说,“最令人感动的一次是去年‘烟花’台风来临之际,商户自发在群内组织24小时服务志愿者队伍,有30多户商家接龙参与。”
“社会参与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推力,未来在继续完善‘城商桥’‘城社前哨’两大民生品牌的基础上,将探索如何进一步搭建起市民、企业、社会团体等主体参与城市治理的平台,不断推动城市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增强城市治理活力。”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注入科技动力
实现绣花管理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这其中需要注入科技之力。
“原来申请办理店招这么方便,不用特地到市行政审批局。”10月23日上午,市民李先生来到城市管理服务站正阳桥站咨询店招办理事宜,没想到在短短几分钟的询问中,就把大部分流程走完了,李先生不禁赞叹城管办事效率高。
“没开店前,觉得办理店招肯定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需要复杂的流程,没想到一部手机就能搞定。”李先生向记者展示了微信“昆山店招门头申报”审批服务小程序,“上面清楚写明了受理条件和需要收取的材料,回头只要将材料以照片形式上传就好了。”李先生说。
据悉,“昆山店招门头申报”小程序,优化在线申报、免费设计等服务功能,实现店招标牌审批“掌上办”“零跑腿”,已累计成功办理店招网上审批7800余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便民服务‘掌上办’是我们推动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升级的一项措施。我市还积极推进‘城市大脑’城市管理大数据建设,以‘一库一图一端一平台’为核心,构建集移动互联、物联感知、智能服务于一体的城管大数据平台。”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经过近三年的项目开发,已建成投用行政执法、许可审批、环卫监管、公共自行车监管、垃圾分类监控、店铺“门前三包”监管、智能公厕监管等信息化系统14个。
与此同时,在数字治理方面,加强智能化设施应用,全市“三定一督”小区配备前端智能监控设备2854套,智能监控覆盖率达82%,推动形成远程监控、证据固定、反馈处理的一体化、智能化监督闭环。
推动1132个小区称重系统落地,各类垃圾源头数据采集更加精准有效。垃圾分类智能管理平台成功接入小区成长档案、管家团督办等模块,推广“随手拍”功能,实现投放过程溯源追踪,平台入选2021年江苏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创新重点项目。
加快推进油烟在线监控系统建设,聚焦省控站点、重点商户周边,安装油烟在线监测系统250套,实现油烟动态监测、智能预警、精准处置。
盘活停车资源
雕琢宜居城市
在不断雕琢美丽宜居城市的征程中,停车问题同样关乎着民生幸福。
“停车难问题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特别是老旧小区、旅游景点、学校、菜场、商圈等周边区域。”市城管局综管处陈建栋告诉记者,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增加是必然的趋势,必须正视客观事实,主动作为,积极盘活公共资源新增停车位,为市民便捷出行排忧解难。
今年3月,市城管局联合市交发集团推出了智慧停车平台“牡丹停”。作为昆山城市级智慧停车手机终端服务平台,其集停车导航、反向寻车、无感支付等功能于一体,接入停车场点341个,泊位5.8万个。
为了实测功能,秋日周末,记者跟随城管人员来到亭林园,体验了一回“牡丹停”。只见对方通过“鹿路通”界面进入程序,点击“停车导航”,就知晓了距离最近的亭林片区综合停车场和留晖地下停车场均已满员,615米外的西塘街(亭林路—中山路)道路停车泊位还余14个车位,前往后果然顺利泊车。
“实时性是这款APP 的最大优势。我们依托物联网技术,通过地磁感应、高位视频采集车位信息,第一时间更新停车信息,让驾乘人员实时掌握剩余泊位情况。同时,118个停车场和51条道路泊位已开通‘无感支付’,免去排队付款的时间。”陈建栋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为缓解停车难问题,市城管局聚焦停车泊位的使用率和周转率,致力于让沉睡资产“活起来”。这两年来,我市累计新增停车泊位14.6万个,这当中,首个学校地下快速接送系统启动、综保区违法建设拆后改造停车场增加400余个车位、九里泾停车场接收周边居民夜间停车……一桩桩惠民实事的背后,都离不开城管人的日夜努力。
以柏庐高级中学为例,陈建栋告诉记者,原先柏高附近就设有停车场,但家长们使用意愿不高,为此多部门联合重新规划了停车区域,研发了快速接送系统,设置专用指引标,规范车辆动线,大大提高了家长的便利程度。
让昆山市民的生活好上加好,一起向未来。“城市发展既要靠政府推动,更要靠大家的参与。”下一步,昆山城管将继续以真抓实干实现城市“颜值”和“品质”双提升,为百姓幸福生活加码。
融媒体记者 | 吴沛铷
责任编辑 | 葛自强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26520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