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昆曲为媒打造文创新业态新经济

10月13日 15:23

600多年前,昆曲在巴城傀儡湖畔发源;顾阿瑛筑草堂、开雅集,广邀天下文人雅士始成昆山腔;魏良辅改昆山腔为水磨腔;梁辰鱼创《浣纱记》,昆曲化为昆剧。昆曲600年始终与巴城紧密相连,昆曲600年始终有巴城人薪火相传。昆曲雅韵用六百多年的沉淀深深地烙印在巴城人的生活中,彰显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近年来,巴城镇始终坚持以昆曲为核心,全力打造昆曲特色小镇,完善昆曲载体建设,加大昆曲宣传、推广、传承力度,在推动昆曲保护和传承的同时,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打造文创新业态新经济。


  昆曲源头打造特色小镇。昆曲小镇自创建以来,坚持打造精致化、特色化项目,“以点带面”推进小镇开发建设。已建成开放昆曲学社、小桃源等重点项目,以及百戏林公园、并蒂莲池、崇文书院、书法碑廊等配套载体项目,加快建设戏曲百戏博物馆、正仪粮库。同时,加快筹建玉山雅集、水街十三坊、西浜村二期等重点产业项目,持续丰富小镇功能业态。并且坚持以“昆曲+产业”模式,充分发挥昆曲源头优势,通过特色产业带动昆曲发展。整合全镇各类文旅资源,开设昆曲文脉游学、昆曲文创游学、昆韵文化游学等,在游玩中普及昆曲知识、传播昆曲文化、学唱体验;用产业运作的方式传承昆曲文化,成功运营昆曲学社、小桃源等一批昆曲相关产业载体。

产业融合擦亮文化品牌。巴城老街以打造“昆曲小镇”为旅游发展总思路,推进各项昆曲特色旅游项目建设。徜徉在昆曲文化重要传承基地——巴城老街,可以在巴城历史文化展示中心、“昆曲长廊”、老街戏院等场馆感受昆曲文化;可以到杨守松工作室、俞玖林工作室、“一旦有戏”工作室等社团组织聆听昆曲讲座;可以去水磨韵昆曲会馆、“汀上古韵”昆曲主题客栈、龙云崌昆曲茶楼、拾画书吧等场所体验昆曲特色服务。巴城老街已成为承载昆曲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生动呈现昆曲及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促进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


  秉承初心坚定文化自信。巴城镇积极讲好小镇故事、做强小镇文化标识,编辑出版《大美昆曲》《昆剧传字辈故事》等“昆曲小镇系列丛书”,不断加大昆曲文化传播力度。重点打造昆曲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昆曲与书法”霍国强书法展、重阳曲会、阳澄曲叙等重量级文化活动,巴城“小昆班”惊艳亮相“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遗演出季”。通过持续深化与上海昆曲剧团、上海孔子学院、北京大学的合作共建,进一步扩大昆曲教育培训规模,打造文化传播基地,为昆曲小镇戏曲后备人才培养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下一步,巴城镇将坚持打好“文化牌”,以昆曲为核心,加快硬件载体建设,让历史文化得到更立体的呈现,进一步增强昆曲小镇吸引力,在“传承”“保护”“弘扬”之间融会贯通。以江南文化底蕴为承载,努力打造一个全国戏曲艺术交流体验新乐园,一个文化产业创业创新新平台,一个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样本;以昆曲为媒,塑造文创经济、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亮点,继续坚定不移地传承、探索和发展“昆曲之路”。

(巴宣)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22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