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学校建设快车道,绘出城乡均衡百花图,实现办学水平撑杆跳,昆山—— 为普通高中发展“加”速度
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满足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增加和教育事业发展需求,我市加快推进高中教育资源建设,以特色发展之道、齐头并进之势,布局建设周市、巴城、花桥等一批新改扩建高中项目,推动公办普高学位大幅增量扩优,谱写更多“美好教育”的生动乐章。
▲花桥高级中学
紧抓实干
跑出高中学位扩容“加速度”
2022年,昆山高中资源建设再次提速。今年8月,周市高级中学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全校3个年级42个教学班,共计2237名学生迁入新校。该校占地114.7亩、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涵盖教学楼、科技实验楼、行政楼、报告厅、食堂、学生公寓及设备用房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周市高级中学
据介绍,该校新校区借鉴了传统的“学堂书院”空间布局,以院落为空间结构组织基本元素,同时融入现代校园的空间特征,使自然与人文有机交融。漫步校园,“成至楼”“成德楼”“兰心阁”等具有江南水乡韵味的建筑映入眼帘,清新淡雅的书香扑面而来。
包括周市高级中学在内,2022年昆山市新建、改扩建的高中共有4所,分别是市一中改扩建项目、花桥高级中学三期改扩建项目、巴城高级中学新建项目、周市高级中学新建项目,新增高中学位约3800个。与此同时,锦溪高级中学也以开放大学旧址为过渡点启动办学,且有蓬朗、亭林高级中学2所高中完成方案报审,普通高中学位供给总量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教育局持续推动大规模高中学校建设,努力形成开工一批、推进一批、建成一批的良好态势,加大公办普高学位供给,打造规模合理、结构优化的高中教育体系,用紧抓实干、真金白银回应社会对‘美好教育’的期盼。”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高位布局
绘出城乡教育均衡“百花图”
阳澄湖畔,秋风吹拂。图书馆、教学楼、风雨操场,一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这是读书的好地方;课堂上的专注聆听,下课后的不断追问,同窗间的合作比拼,这是勤学的模样。
巴城高级中学高二、高三学生的家长,见证了学校的变化:“和之前相比,新校园面积扩大,教室和宿舍的设备更新,教师的水平更高,在服务育人方面做得越来越好。”这所高中的变化正是我市乡镇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的缩影。
▲巴城高级中学
巴城高级中学,初名昆山县第六中学,始建于1958年,1970年学校增设高中教育,2005年12月为纪念母校学子更名为费俊龙中学。2019年4月,初中高中部分开,更名为巴城高级中学,2022年9月搬入新校区。
学校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总投资5.9亿元,设计办学规模20轨60班。学校整体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是一所包容仪式感、文化和自然的理想学习之城。学校现有教学班24个,在校学生1254人,其中高一年级学生842人。
“如今的巴城高级中学能够容纳更多的学生就读,这有效打通了巴城基础教育的关键环节,也丰富了全市高中资源分布版图。”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布局新改扩建高中时,将更多的教育资源向乡镇倾斜,正是对“优质、均衡、公平、开放、全纳”的昆山“美好教育”理念的最好实践。
师资为锚
整体办学水平实现“撑杆跳”
今年6月,周市高级中学送走了第一批高中毕业生,学生们用自己优秀的表现展示了学校三年的办学成绩。副校长刘慧铭告诉记者,有赖于整个昆山高中学校的互助氛围,周高受益良多。学校领导班子由其他高中抽调组成,均具备成熟的教学和管理经验,青年教师们和学生共同成长,办学绩效也得到了家长的广泛好评。
在新的形势下,要突破的难关就是青年教师成长问题。教师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有大量新入职的教师,“骨干教师数量是有限的,学校的沉淀,某种意义上就是青年教师的沉淀。”周市高级中学采用“青蓝工程”师徒结对,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指导老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命题、课题研究等方面给予指导。
同时配合市教育局青年教师培养“春笋计划”“秀穗计划”和“领雁计划”,利用青年后备干部成长训练营、校本研修项目等载体,最大程度激发青年教师前行动力。“青年教师成长事关昆山教育的明天,必须建立校长负责、处室专管、骨干帮教的青年教师成长机制,努力让青年教师一年基本规范、两年站稳讲坛、三年教有特色。”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办好一所高中远比建一所高中难。时至今日,昆山高中的布局和建设已落到实处,而学校的发展还需要时间去沉淀。如何办好这几所新学校,昆山教育人有信心、有决心从学校内涵、教育质量、发展动能着手,努力办好“新高中”,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孩子上到了一所好高中。
融媒体记者 | 吴沛铷
责任编辑 | 葛自强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22295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