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非凡十年】巴城镇党委书记石建刚:精雕细琢阳澄湖畔“最美小镇”
乘势者行
扬势者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巴城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文化弘扬、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人民生活等都可圈可点。今年以来,巴城镇主要经济指标稳健增长、招商引资提质提效、固定资产投资回稳向好、产业质效稳中向优,经济发展延续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在2021年全国千强镇和百强镇榜单中,巴城镇分别排名第37名和24名。
巴城镇党委书记 石建刚
巴城镇将放大自身生态、人文等本土优势,在苏州市域一体化进程中,协同打造产业创新引领区,奋力描绘“强富美高”的阳澄湖畔“最美小镇”新图景。
回顾巴城镇十年来的探索实践和丰硕成果,石建刚如数家珍。
●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巴城凭借书法和昆曲两次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重阳曲会、玉山雅集等“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昆曲、民歌等“拿手好戏”越唱越响,书法等“文化符号”越传越广。
● 作为“生态重镇”,巴城坚持以“建设新城市”为突破口,在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下和有限的可开发空间中,走出了一条存量土地再盘活、低效用地再开发的新路,引进中园益泰、THI世和产业园等,过去十年累计完成产业用地更新、“三优三保”任务近8500亩,新增绿化超300万平方米,宜居底色持续擦亮。
● 作为“产业强镇”,巴城现有规上企业226家,挂牌上市企业11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235家,国家级孵化器2家,“两区、两轴、一带”产业空间功能布局逐步呈现,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以立臻科技为龙头的智能终端产业集群日渐成熟。
● 作为阳澄湖畔“最美小镇”,巴城镇坚持规划先行,紧扣民生导向,2019年11月启动新一轮镇村布局规划调整,农房翻建率达48%,成功获评“苏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示范镇”,累计创建特色康居村44个、特色宜居村31个,美丽乡村的面子更靓、里子更实、底子更足。
新征程扛起新担当。围绕昆山“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县域示范”总任务和“六个示范”战略目标,石建刚表示,巴城将在多个方面发力突破。
● 勇挑协同发展重担,锚定“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建设方向,联动高新区向西融入苏州主城,放大自身生态、文化等本土优势,协同打造产业创新引领区。
● 勇挑产业科创重担,发挥立臻精密、头领科技等龙头企业“领跑”作用,致力建成千亿级智能终端产业集群;依托昆山西交智能制造创新中心、英国人才科创海外联络站,借助苏大、南开等高校资源,高水平搭建产学研创新平台,高质量建设派尔科创园。
● 勇挑城市建设重担,坚持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代表的老基建、以数字化为代表的新基建、以“15分钟生活圈”为中心的微基建“三管齐下”,加快城镇更新步伐,加快文化地标建设,保护传承好绰墩遗址、八卦水城、玉山草堂等地域传统文化。
● 勇挑共同富裕重担,深化落实“暖阳计划”就业帮扶、“直通车”医疗救助、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老有颐养”康养服务等民生工程,并在全面做优大闸蟹产业的基础上,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让老百姓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
石建刚
巴城还将在基层治理、改革上发力,让百姓的幸福感安全感节节攀升。
去年10月底,立臻科技智能终端项目在巴城镇开工,成为昆山近年来引进单体投资规模最大、引领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的标杆项目之一。今年7月21日,由全球两大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集团与THI集团共同投资运作、总投资1亿美元的THI世和产业园在巴城启动建设,这标志着巴城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石建刚
这两个项目都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腾笼换鸟”,加速转型升级,这既是实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发展的实践要求,也是巴城不断开拓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的现实路径。
巴城镇将坚持“以退为进”理念,向存量要空间、向集约要效益,持续推动新业态、新动能落地进场。
● 一是“退”低效土地,提升亩均效益。明确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科学制定土地腾退工作计划,清单化推进“退二还一”“退二优二”“退二进三”行动;优化存量资源盘活机制,有效落实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力争今年完成产业用地更新、“三优三保”任务超1200亩,新增科创载体超10万平方米。
● 二是“退”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紧扣“发展新产业+产业新发展”的现实路径,有序调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在提质增效、循环发展上寻求新突破,实现传统产业“老树开花”、落后企业“再发新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步履铿锵、激流勇进,不断拓展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让“最美小镇”美得更加如诗如画。
融媒体记者 | 李宪刚
融媒体摄影 | 陈磊磊
责任编辑 | 刘文琦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22200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