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非凡十年】昆山:下好一体化“先手棋”,绘就区域协调新画卷

09月30日 19:18

十载砥砺前行,十载春华秋实。

 

同处长三角,共涌发展潮。十年间,昆山坚持党建引领,与上海嘉定区、青浦区三地共同构建毗邻区域党建联合体,通过思想融合、阵地联建、资源整合,实现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同频共振迸发新的活力。

十年间

昆山产业创新集群加快崛起

工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7721.2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0284.48亿元,形成1个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1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进出口总额由2012年的865.58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1066.1亿元,实际使用外资超300亿美元


沪昆同城化效应不断加强,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昆山段自2013年运营以来,日均客流量达6.1万人次,沪昆两地通勤人员日均高达7万,是长三角区域与上海通勤最紧密的县市。


十年乘势而上,一幅区域协调发展的壮美新画卷已然徐徐铺开。


协同发展,拓宽城市“发展半径”


9月7日,昆山与太仓签署协议,联袂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再造长三角先进制造增长极。未来,昆太两地将依托昆山开发区两岸合作、太仓高新区对德合作优势以及昆山综保区和太仓港先行先试的独特条件,加快建设“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汽车制造+智能网联”产业创新集群,持续壮大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产业规模。昆山与太仓地缘相邻、人缘相亲、业缘相融,在长三角一体化浪潮中,两地用“一体化”的思维和路径,打破了“城市边框”,拓宽了“发展半径”。

201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昆山牢牢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机遇,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协调区,成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重要节点城市,参与建立嘉昆太、虹昆相等区域合作机制,携手解决了断头路、毗邻地区治理、异地就医等一系列难题。

2020年


昆山编制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昆山行动方案,推进225项对接融入上海重点事项,发布锦淀周一体化发展规划成果,虹昆相、嘉昆太等合作机制不断深化,开通昆山—上海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

2021年


昆山14项工作纳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重点任务,旅游度假区“以区管镇”“五个统一”等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锦淀周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今年以来,昆山全面服务苏州市内全域一体化,做深做透“左右逢源、南北贯通”文章,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当好重要支点、发挥关键作用。近一段时间,昆山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积极主动与苏州工业园区、常熟市等板块加强互动,大力推动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界浦河两岸高端制造发展平台建设,加快实现空间缝合、资源整合、发展聚合,打造苏州市域一体化发展标杆。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


我们将秉持长远眼光、历史耐心、精品意识,以顺应人民期待为导向,将昆山放在苏州市域、省内全域、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大局中去定位和布局,进一步强化全域规划、立体开发、共融发展,努力建设品质、品味、品牌相得益彰,形态、业态、生态交相辉映,动力、活力、魅力竞相迸发的现代化城市。


创新融合,技术资源无缝对接


在同济大学,有一位名叫杨文庆的明星教授,他致力于方便中国失能老人生活的设计研究;在江苏昆山,有一家名叫凯瑞斯的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同样对这一群体十分关注。企业的技术需求与杨文庆教授的科研成果十分匹配,但因地域原因,二者合作一度被搁置。凯瑞斯了解到昆山—上海科技创新券政策之后,与杨文庆教授积极协商推进项目进程,仅两天就把合同签了。目前,凯瑞斯与杨文庆教授合作的“清便器工艺设计”项目已获相应额度支持。

2018年底,昆山在全国首创针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的昆山—上海科技创新券,实现昆山上海财政奖补资金通用通兑、专家技术资源无缝对接,盘活长三角创新资源,进一步降低昆山企业研发创新成本,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创新要素畅通流动。3年来,累计发放创新券1516.92万元,兑现837.92万元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


沪昆科技创新券汇集了昆山一大批企业,使它们有机会享受到上海的创新科技资源,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科技创新券有力地促进了长三角地区技术资源的交流与互通。


十年来,昆山聚焦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在汽车零部件、算力协同等领域构建更加开放、更高水平、更有韧性的区域产业链,产业创新融合度显著提升。


昆山主动加入长三角新型显示、智能制造、先进计算等重点产业链联盟,昆山超算中心与上海张江国家实验室共建长三角重大科技研发合作共享平台,为区域协同创新提供算力服务和平台支撑;与嘉定、温州、太仓和上汽集团合作发起成立总规模达100亿元的长三角产业升级股权投资基金,促进产业深度融合;获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疫情期间,为筑牢两地产业链、供应链,合力打造内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向上海企业提供口罩机超声波换能片、额温枪等防疫物资,助力复工复产;与上海交大合作引进面向大飞机的全等轴晶材料3D打印智能装备项目;打造 CIDI长三角(昆山)创新中心,服务于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建设,共同驱动长三角产业升级,打造国家级产业新城示范基地。

昆山还积极抢抓自由贸易试验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发展机遇,发挥昆山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国家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等平台优势,不断提升协同开放合作水平,推进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要素跨区域高效配置。依托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物流商贸体系、通关报关流程等,昆山的笔记本最快1.5小时到达太仓港、2小时到达上海港、4小时到达洋山港。


资源共享,公共服务“同频共振”


市民吴琼


我儿子是扁平足,以前去上海看病耗时间又耗精力,现在家门口就能看上海华山医院的专家,真是太方便了!


去年7月16日,昆山市第六人民医院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足踝外科进行合作,补强昆山手足外科医疗服务短板,更好满足昆山患者“家门口”就医的需求。

足不出昆,在家门口就能看上海、苏州、南京等地专家。近年来,我市共有13家公立医院先后与上海、江苏省(除昆山市)医疗机构等合作,其中与上海30余家知名三甲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关系,不断提升区域优质医疗资源有力共享水平。依托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顶级师资合作办学经验,第一期培养昆山市学科带头人、卫生管理人才各60名。2021年10月,昆山市公共卫生中心正式启用,4个长三角一体化合作项目和省内联动项目签约进驻,进一步推动公共卫生服务的跨区域协作。目前,昆山医保卡实现在上海多家定点医院“异地就医”结算,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提高至85%

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医疗和教育“一样都不能少”。市教育局主动对接上海,充分发挥“临沪第一站”优势,深度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协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一方面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推动昆山市20所种子学校和20所联盟学校品质课程建设;

 

● 另一方面成立“沪昆校际合作联盟”,目前已有38所学校加入,实现高中到幼儿园各学段及区镇全覆盖。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昆山和青浦、吴江、太仓、嘉善等地联合成立“长三角一体化阅读联盟”等,发挥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的资源优势,有效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沪苏同城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交通是“开路先锋”。自长三角一体化“打通省界断头路”首个完工项目——锦淀公路对接崧泽大道2018年10月建成通车以来,毗邻道路建设累计投入财政资金约77亿元,解决土地指标约1700亩。截至目前,融入苏州城区方向的11条规划道路已打通7条,对接上海方向的17条规划道路已打通8条,结构型通道已基本完成。随着交通网的迅速发展,路程的远近,不再是用距离度量,而是时间。昆山南站作为距离上海最近的高铁站,每天早上高峰期,来往沪昆之间的高铁犹如公交一般密集,昆山已完全融入上海城市无时差生活范围。轨道交通11号线更是把昆山花桥和上海连为一体,一节节列车串联起来,开启两地同城生活。

 

如今,全长41.27公里、总投资294.51亿元的苏州轨交S1线昆山段正如火如荼建设,这条线的终点站正是花桥。轨交S1线正式建成运行后,11号线将借由轨交S1线与苏州3号线无缝对接,进一步缩小苏州与上海之间的时空距离,让异地同城生活更加便捷。


融媒体记者 | 李 艳

供图 | 李 艳

责任编辑 | 刘文琦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