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非凡十年】昆山:增进民生福祉,绘就幸福底色
当第一缕晨光落在公园的石子路上,晨练的人们便开启了活力满满的一天。秋意渐浓,碧波荡漾的阳澄湖迎来了丰收。起笼收网,张牙舞爪的大闸蟹爬出水面,丰收喜悦洋溢在蟹农脸上。日间照料中心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吃着营养适口热腾腾的饭菜……
过去十年,昆山亮出了一份份写满“幸福”的民生答卷: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民生“底线”刻度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曲线持续高扬。
拓展增收渠道,城乡致富齐步走
行走在鹿城大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便捷立体的交通网络让人深感城市的快速发展,让人印象更深刻的则是人们那一张张幸福活力的笑脸。十年来,阔步前行的昆山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让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钱包”鼓了,百姓才能有“稳稳的幸福”。十年来,我市多措并举推动富民增收,不断完善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联动机制,通过推进转移农民就近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扶持创业优惠政策、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等手段,全面提高就业质量和稳定性、创业覆盖面和成功率,全面落实社保补贴、开业补贴、租金补贴等各类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和服务网络、“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网”,实现城乡居民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目前,全市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实现就业。2021年,我市村均可支配收入1058万元,年分红总额达1.95亿元。
巴城镇巴城湖村村民 姜正余
旧房子推翻重造,我和老伴去年住进了新建的小洋房,原来老伴只种菜,现在响应“美丽庭院”号召,院子里的花花草草越种越多、越来越漂亮了。我和老伴都有退休金,看病有医保,每年村里还有分红,经济上没有压力。儿子一家三口在市里生活,一到周末就开着小车来老家“度假”,现在的生活我们全家都很知足!
幸福写在脸上,日子甜在心里
过去十年
昆山城乡居民生活幸福满满
● 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94元,2021年增至42420元;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9474元增至77699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从2012年的2.02缩小至1.83:1,城乡收入更趋均衡。
就业稳、收入增,消费有来源、花钱有底气,人民群众的创新创业热情持续迸发,驱动民生福祉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已成为生动现实。
兜牢民生底线,社会保障有温度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十年来,昆山顺应时代发展,聚焦特殊群体和群众关切,在“为老为小”服务、困难群众兜底等重点民生服务领域,交出了一份温心的“民生答卷”。
临近中午,泾河村日间照料中心饭菜飘香,每天村里有近30位老人前来用餐。“一个人开伙不方便,日间照料中心每天供餐,方便得很。”“这里的饭菜搭配营养,软糯适口,大家一起吃吃饭,聊聊天,开心!”……老人们异口同声地说,现在社会福利越来越好,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人很享福。
十年来,我市不断建立完善新时代养老服务体系,已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5家,今年底即将完成4家,日间照料中心(助餐点)从2012年的40家增加至168家,社会化运营率从25%提高到92%,社区养老实现服务全覆盖。居家养老实现“提标扩面”,服务年龄由84周岁放宽到80周岁,服务时间由每月3小时延长至4小时,服务老年人超6万。
十年来,我市持续提升“兜底”水平、丰富“基础”内涵、满足“美好向往”,建立完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困难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590元提高到1095元,临时救助最高标准由3000元提高到50000元,累计投入社会救助资金超5亿元,困难救助对象从2012年末的12775人减少至2319人。2012年至今,福利彩票累计销量达67.18亿元,筹集公益金7.48亿元。
“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增”进最广大群众民生福祉,一项项温暖人心的举措,不断织密扎牢的社会保障“安全网”,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提供更优服务,百姓生活有品质
乘坐上海轨交11号线从昆山花桥站出发,只需8分钟就能进入上海,1个小时左右便可到达上海市中心徐家汇。但在十年前,这样的便捷对于花桥居民徐翰林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十年来,昆山范围内轨道交通、高快速路、枢纽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方位铺开,交通方式的多样性为百姓出行提供了更多便利。十年来,昆山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品质,惠民超市,养老服务中心,城市公园绿地以及电影院、图书馆、体育场馆、文化广场等构成的“15分钟公共文体服务圈”于细微处回应着民生关切,倾听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学位、床位”涉及千家万户,是群众广泛关注的事情。十年来,我市以健康昆山建设为统领,着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健全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以三甲医院为龙头、专科医院为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为网底、社会办医为补充的医疗服务体系和门类齐全的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市公共卫生中心建成启用,东、西部医疗中心也将于年内投用,区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改扩建高效推动。
目前:
全市新建和规划建设医疗卫生机构规模总量超140万平方米,投资总量突破149亿元,全市医疗卫生机构666所,床位8336张,“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得以破解。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我市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主题主线,全面优化资源配置,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由2012年的170所增加到2021年的298所,增幅达75.3%,在校学生总数由16.1万人增加到36.4万人,增幅达126%;2016年起实施新市民子女积分入学,让全民更好享受优质均等的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奋发图强
小康生活更加殷实,社会保障更有温度
公共服务更添质感
民生幸福已经成为
昆山经济社会持续向好的动能“密码”
融媒体记者 | 张 欢
融媒体摄影 | 顾洁
责任编辑 | 刘文琦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20348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