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非凡十年】市委常委,花桥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晖:挑重担扛重责,奋力展现县域示范“花桥实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花桥经济开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做强花桥国际商务区”目标指引,围绕“沪苏同城‘桥头堡’”战略定位,紧扣“数字经济实验区、宜居宜业‘青年城’”城市定位,高标准建设引领未来的沿沪活力新城市、创新集群的沿沪商务先导区、近悦远来的沿沪青年创业区、彰显品质的沿沪宜居生活区等“一城三区”,打响“商务在花桥、消费在花桥、创新在花桥、生活在花桥”四大品牌,奋力展现县域示范“花桥实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花桥发展史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十年。这十年,我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沉着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等严重冲击,取得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硬成果,交出了一份充分展现‘强富美高’鲜明特质的花桥答卷。”回顾花桥十年来的探索实践,市委常委,花桥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晖用“四个结合起来”来阐释:
坚持把服务国家战略和谋划花桥发展结合起来。花桥立足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等战略机遇,持续做深虹桥—花桥“双桥”联动、“亭桥鹤”城镇圈等文章,努力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增创花桥发展新优势。
●地区生产总值从141.5亿元增至395.7亿元,年均增长13.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8.3亿元增至51.5亿元,年均增长13.4%;
●服务业增加值从95亿元增至324.3亿元,年均增长17.1%,位列省级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第11、全国乡镇综合竞争力百强第5。
坚持把产业强区和创新驱动结合起来。花桥做深“老树开花、新凤入巢、把根留住”文章,航天时代飞鹏、蒂森克虏伯等旗舰项目落户发展,新增注册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超90个;高标准建设花桥国际创新港,集聚高层次科创平台21个,有效运营科创空间100万平方米,引进院士及国家级重大工程人才项目39个,有效高企数达113家。
坚持把城市格局重塑和能级提升结合起来。花桥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规划形成“一核双轴三区”城市空间布局;投运规划展示馆、城市集成指挥中心;建成城市公园、街头游园等26个,新增绿化99.5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设216万平方米;天福国家湿地公园通过验收,湿地修复项目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坚持把普惠均衡和高端优质结合起来。花桥矢志不移抓民生补短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累计实施重点实事工程577项,总投资144.6亿元,民生支出占比每年保持80%以上;投运金城小学、花桥高中等学校22所,昆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异地新建并投入使用;建成叶辛故乡文学馆、花桥历史陈列馆等文化展馆;针对花桥青年人才集聚特点,投运高品质人才公寓3344套,公办托育园2家;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总收入达5.4亿元、股金分红1.4亿元。
十年间,花桥凭借
花开五洲、桥连四海的宽厚胸怀
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经济发展实现重大跃升
作为沪苏同城“桥头堡”,肩负着“做强花桥国际商务区”“数字经济实验区”等重大使命,花桥将如何谋划未来发展,又将在哪些方面“勇挑大梁”,在“六个示范”中贡献花桥力量?
李晖表示,花桥将——
★紧扣“做强花桥国际商务区”目标指引,强化商务定位、彰显临沪优势、提升节点功能,持续做强经济、金融、贸易、科创、服务、消费等核心功能;
★紧扣“沪苏同城‘桥头堡’”战略定位,全面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苏州科创生态“圈带”建设,积极联动陆家镇等区域发展;
★紧扣“数字经济实验区、宜居宜业‘青年城’”城市定位,牢牢把握数字化时代新机遇,以全域数字化深化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
★推动城市更好地接纳、包容和成就青年,努力实现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共同成长。
从工作路径上来说,花桥谋划通过高标准建设引领未来的沿沪活力新城市、创新集群的沿沪商务先导区、近悦远来的沿沪青年创业区、彰显品质的沿沪宜居生活区等“一城三区”,打响“商务在花桥、消费在花桥、创新在花桥、生活在花桥”四大品牌。
下一步,花桥将高标准打造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和生活中心,以中心崛起提亮城市形象;加快原镇政府“微更新”、花家湾、花忆江南等建设,以老镇更新激发城市活力;全面协同上海“国际数字之都”、数字苏州建设,完善“7+1”数字经济产业体系;通过区域联动做大总部经济、协同创新做优研发产业;结合“青年城市”建设,积极打造一批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社区、街区、孵化区相融合的新型双创载体,建设活力人才社区。同时,花桥将坚持“成本下降、品质不降”,学习上海“绣花”功夫,打造更多精品建筑、示范街区、样板道路,精耕细作绣出“高颜值”;加快形成现代化、国际化、智慧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建设数字化医院、学校、文旅等场景,着力营造需求精准响应的数字生活体验;继续传承弘扬江南丝竹等非遗文化,主动拥抱新时代海派文化,涵养“精致时尚、年轻活力”的城市特质,让生活在这里的百姓更幸福。
融媒体记者 | 马萍
供图 | 黄春宇
责任编辑 | 朱敬哲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19716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