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从心出发 ——记昆山市德育带头人杨雪瑶
“杨老师,真心地谢谢您。多亏您这四个月的坚持,小睿懂事了很多,在蒲公英班的学习真的很温暖、很感动。”假期里,杨老师收到了一条千里之外传来的暖心短信。
杨雪瑶,昆山市同心小学语文教师,工作9年,有8年班主任经历,苏州市名师工作室“于洁工作室”核心成员,昆山市德育带头人。
杨老师是带着情怀和对教育的憧憬踏上讲台的。她信奉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因此,她不仅在教学上潜心研究,更注重从学生内心深处着手育人。
面对疫情期间蜗居在偏僻老家毫不具备网课条件的小睿,杨老师自费购买了一些教辅资料,连同教科书、练习册一并打包好,几经波折寄到了千里之外的小睿老家。杨老师还与小睿母亲商定,将每天录制课程视频,在小睿母亲去镇上赶集的时候,联网下载,回家放给小睿看。这一做,便是整整4个月。期末的毕业典礼上,面对小睿的缺席,杨老师又将毕业典礼录成了视频,随毕业证书、毕业礼物一起寄给了小睿。
昆山50.9%的中小学生为新昆山人子女。杨老师的班,只有9个是昆山本地孩子,其余的孩子有来自江苏省内13个设区市的,还有来自全国13个省份的,从新疆到台湾,从黑龙江到海南。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截然不同的生活习俗和家庭教育,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行为习惯和学习认知水平。有的孩子从老家插班过来,二年级还认不全拼音;有的孩子自幼习武、力大如牛,专爱找人比试;有的孩子是“老来子”,父母年龄偏大疏于管教……面对极其复杂的班级和层出不穷的状况,杨老师苦恼过、泄气过,但她始终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于洁工作室”磨炼的这几年,她也有了更多更新的育人思路。
为缩小因地域差异带来的心灵上的距离、增进班内孩子们的凝聚力,杨老师在班上召开风土人情“博览会”。各地的奇山异水、礼仪习俗、节日庆典、特色美食打开了孩子们的眼界,也拉近了孩子之间的距离。此外,杨老师还组织了“家在昆山,文明有我”的主题手抄报活动,请班级里的孩子利用假期寻访昆山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让他们描绘活力与古典并存的昆山。在他们的笔下,第一水乡周庄婉约清丽,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源远流长,钱七虎院士、费俊龙叔叔的强军强国精神激励人心。昆山以包容聚人的形象在这些新市民子女心中落地生根,当“他们”渐渐成为“我们”,美丽的“昆山之路”就有新的活力、新的张力。
“有时教育的艰难,来自于千变万化的环境。身处其中,我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杨老师说。
诚然,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但在日常的琐碎中,能将师与生、家与校的一颗颗心联结,这种平和与喜悦感又是独一份的。
半亩方塘一鉴开,我与学生共徘徊。
这是杨老师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平凡之路,也是更多昆山教育人的不凡之路。
作者 | 俞蕾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18674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