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非凡十年】昆山开发区:风起扬帆正当时,回首来路再奋楫
过去十年,改革创新是昆山开发区勇立潮头最显著的特质之一。
● 在夏驾河科创走廊工作人员眼中,这体现在干事创业的氛围——科创平台不断增加、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合作模式日趋多元、校企合作日渐紧密……
● 在清陶、三一重机等企业科研人员眼中,这体现在政府对企业科研攻坚的支持——持续用“舒心服务”创造“如意环境”,助企业“轻装上阵”。
● 在开发区居民眼中,这体现在越来越幸福的生活——“富口袋”又“富脑袋”,住上楼房、开上汽车,走上保障多重、生活多彩的幸福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了“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的宏伟蓝图,赋予江苏“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新的重大使命。昆山开发区始终把握新格局,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紧抓发展“第一要务”,广聚人才“第一资源”,激发创新“第一动力”,以开路人的姿态一往无前、改革者的勇气开疆拓土、变革者的胆识守正创新、追梦者的执着整装待发,成功走出一条“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的新时代“昆山之路”。
昆山开发区十年扬帆
GDP由2012年的1440.64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2298.90亿元;
工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5250.91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6586.80亿元;
外贸进出口总额由703.55亿美元增长到844.40亿美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25136元,跃升至2021年的52194元。
绘出创新“全景图”
7月30日,夏驾河畔。昆山开发区国批30周年系列活动暨第六届昆山创业周系列活动之一的“AI赋能·智领产业”人工智能新赛道建设研讨会举行。近百名各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及各界精英齐聚开发区,共话科创、共谋发展、共襄盛举,激活了区内创新创业的“一池春水”。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才
白杰
开发区的科创平台广度、技术成果深度、产业创新浓度在圈内有口皆碑,这也是许多企业落户扎根于此的主要原因。按这个发展势头,开发区人才引领创新、创新推动发展、发展聚集人才的良性循环将愈来愈顺畅。
澜起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的负责人
邱铮
开发区的活动规模和层级不断升级,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成效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为我们企业扎根发展厚植了‘成长土壤’。
聚焦“长三角所向”
对接“产业链所需”
竭尽“开发区所能”
这是开发区激活科创“一池春水”的掠影
开发区以打造全市产业科创中心核心区——“夏驾河科创走廊”为重点,统筹全区科创资源,布局形成产业科创升级版图,并以“推动成果转化、促进协同创新、实现自主可控”为功能定位,构建了“一带四园”空间格局,加速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磁极,不断做强创新主体、培育创新业态、集聚创新资源。
其中,“一带”即夏驾河滨水景观带,“四园”囊括科创创意园、科创孵化园、科创总部园、科创加速园四个科创功能区块。
● 科创创意园,以长三角国创中心为引领,集聚50家国内外知名院校技术转移中心,加快建成以技术转移为主要内容的创新资源“集散中心”,促进技术攻关;
● 科创孵化园,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一体化、接力式孵化服务链条,构筑海内外科创资源“蓄水池”;
● 科创加速园,以培育科技小巨人、瞪羚企业为目标,解决“后孵化”期高科技企业发展瓶颈问题,打造中小科技企业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加速”发展基地;
● 科创总部园,重点聚焦半导体、光电、智能制造产业项目研发总部、技术总部,建成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
在“一带四园”带动下
开发区铆足力气、全盘推进
激活昆山科创中心发展引擎
为全区发展注入新动力
企业发展带来新希望
构建产业“强磁场”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脊梁骨
没有产业的城市必然站不直、走不远
在推进区域发展进程中
开发区始终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围绕创新链提升价值链
因地制宜遴选适合自己的产业
引进、培育一批
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
质量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先进企业
为日后形成“2+5+1”产业体系埋下“种子”

前不久,上汽集团与开发区企业清陶(昆山)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固态电池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双方在原有技术合作的基础上,聚焦千公里以上长续航固态动力电池量产应用等共建项目,进一步整合沪昆两地优势资源,携手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三电”核心竞争力。
上汽集团与开发区企业的“一拍即合”并非偶然。在开发区建设与发展中,经历了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支撑工业化、产业与城市适配不断磨合与融合的发展过程。结合现实发展情况统筹考虑后,开发区把高水平、现代化的产城融合作为城市发展的方向与路径,不断打响擦亮“昆如意”“开心办”营商品牌,这从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更多的“一拍即合”与“不谋而合”。
对于开发区的变化,三一重机有限公司研究院工作装置所所长项伟历历在目。“2006年刚来那会,开发区远不及如今繁华,三一也就两座厂房,200多号员工专注于技术,潜心研发,一干就是十六年。”他深有感触地回忆说,那会三一在小挖领域刚刚起步,但政府非常重视,给了诸多优惠政策及服务,这让企业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研发中去。
优越的创业环境和深厚的技术积累,让项伟和团队熬过了那段艰难时期。之后,企业研发的SY55C、SY60C、SY75C等“拳头”机型陆续下线,不断助力企业“挖掘”市场蓝海。去年,三一小挖机型市场综合占有率达到了34%,出口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量位居全球第一。随着企业在开发区发展愈加“如鱼得水”,三一重机研发中心不断探索从电控挖掘机向电动挖掘机的智能化转型进击之路,并透过数字研发、全球协同、平台化设计等先进研发手段,打好创新引领发展的“主动仗”、新旧动能转换的“攻坚战”。
以高质量企业
带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是开发区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这样的案例在这片土地上屡见不鲜
开发区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
科技创新活力足、现代服务业发达的
产业新格局
一个产、城、人融合的现代化新城
正在加速建设中成为现实
画出百姓“幸福圈”
一个地区发展的好不好
不仅要看物质富裕撑起的“天际线”
更要看百姓精神富足连起的“地平线”
作为昆山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开发区不仅在企业人才扎根发展上下足功夫
更通过日益完善的软硬件设施
让更多新开发区人“住得下来、融得进来”
每到周末,开发区文体中心热闹非凡。篮球场上,年轻人挥汗如雨;图书馆内,小朋友沉心阅读,品味书香;活动室内,老年人舞步轻快,演绎出幸福的晚年生活。“这里环境好,设施全,每天来这里打打球,看看书,心情都变好了,生活品质也提高了。”市民王先生说起家附近的文体中心,幸福感溢于言表。
感同深受的还有开发区的居民。“我们小区道路拓宽了,环境美化了,车位调整了,垃圾分类了……一点都不比别处差!”谈起自己小区的变化,孔巷社区春江佳苑居民周其初喜形于色。
春江佳苑小区作为开发区首家改造的老旧小区,于2019年8月开启小区“蝶变”之旅,通过外立面改造、停车位增设、管网改造、亮灯改造、拓路五大重点工程改造,让小区实现“旧貌换新颜”。同时,还以小区改造为契机,实施“我为群众办实事”民生微项目,增设集中挂晒晾衣架、电动车充电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微项目,着力解决群众“急难盼愁”。
实实在在的变化
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
看不见的“隐形财富”在开发区同样可感可知
近年来,昆山开发区持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满足居民群众对更高品质文化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强化文体设施硬实力,全面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全力打造“10分钟文体生活圈”、全速推进新建文体工程进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策划文化艺术节、全民阅读节、公益电影节三大主题活动,举办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赛事。此外,开发区还通过搭建两岸文化交流纽带,持续放大慧聚广场作为“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开发区老百姓的归属感与获得感。
融媒体记者 | 巫晓亮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17552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