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昆山 文明有我】文化消费让市民乐享文明生活
去专业的剧场看一场高水准的演出,随着剧情心绪飞扬;在透着温暖灯光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内选一本好书,在氤氲的书香中感受时光静好;在健身步道快走、慢跑,在清新的空气中感受健康生活带来的身心愉悦……如今,市民在“15分钟文体生活圈”内就能找到精神文化消费好去处,享受文明生活有了更丰富的载体。
近年来
昆山聚力“江南文化”品牌建设
大力培育文旅消费
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打造文旅消费增长的
“昆山样板”和“热点城市”
2021年
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49.1亿元
同比增长10.5%
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3378元
同比增长21%
优质文化供给
满足市民文化消费新需求
作为一个文艺青年,沈女士爱追话剧、音乐剧,平时一直关注着文化艺术中心的演出安排,看到喜欢的演出都赶早下手抢票,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有“早鸟票”。连续三年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让全国348个剧种在昆山团聚,也让沈女士开启了新的文化消费方式。“原本是我妈妈爱看戏,我陪她看,结果自己看了之后发现以前错过太多了。戏曲中藏着我国很多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你不亲自去看,在剧场的氛围里浸染是感受不到它的那种或质朴、或神秘、或技艺高超的美的……”分享起前三年“刷戏”的精彩瞬间,沈女士激动不已,2022年的百戏盛典,沈女士购买了《瞿秋白》、《周仁》、《罗帕记》、《凤还巢》等8台演出的票,拉着老妈一起“刷”。虽说在各种演出上的支出比以往高了,但忙碌之余的文化滋养,却让沈女士觉得工作、生活都更加有动力。
新晋戏迷 沈女士
线下演出结束了,我就改通过第一昆山APP线上追戏,听说每场演出都有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看得真过瘾,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今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开幕以来
线下共举办10台展演
其中
折子戏专场3台、大戏7台
吸引了8500人次线下观看演出
此外还有10余台剧目的进行线上展播
百戏盛典的举办
也让更多昆山市民走进剧场
感受优秀的戏曲文化艺术
享受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
除了传统艺术
我市还引进了国家话剧院的《四世同堂》
开心麻花的《婚事待发》
戏台三部曲之《惊梦》等一批
既有口碑又有市场的舞台演艺产品
城市文化功能品质提升
让市民得以在家门口享受
种类丰富、优质的演出
乐享文明生活
政策机制完善
拓展文化消费新空间
晚上8点
当一些书店陆续进入打烊模式
24小时自助图书馆九方城分馆
却依旧散发出温馨的灯光
吸引着夜读人前来
市民 孙先生
图书馆环境非常好,配套设施到位,很适合读书学习,这就是我们老百姓“家门口的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还在逐年增加。
不少市民表示,在喧闹的城市里,能在这样一处安静舒适的地方,闲坐一隅,捧书而读,体验书籍带来的快乐,不失为一种享受。
文化新空间的增加
离不开在政策机制上的完善
我市相继出台了
《关于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意见》
《昆山市打造“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实施方案》
等政策措施
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2个苏州市级
4个昆山市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3个省级体育服务综合体
5个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建成运营21个江南昆曲小剧场
30个乡村大舞台示范点
35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
加速全市文体旅与农工商的
资源整合、业态融合、平台共建、服务共享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激活文旅消费新动能
我市充分发挥百戏盛典的效应
推出了一系列文旅结合的产品
通过走文旅线路
推广昆曲文化
如百戏巴士
昆山开发区联动开展“戏剧+咖啡”专场
以及举行“看百戏 游江苏”主题活动
还首开先河通过“戏曲+科技”
探索了户外全息投影直播昆曲剧目《浣纱记》
推动了昆曲等资源的
数字转化和创新发展
此外
我市还扎实推进
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建设
推动昆山戏曲博物馆、周庄数字梦工厂一期影棚等省级重点项目年内主体竣工。推动正仪历史文化街区、昆曲咖啡融合小城镇、大西门文旅商业街、和乐电影梦工场、魔之塔文旅综合体等苏州市、昆山市重点项目如期建成投用。
精心培育“宝岛又一村”慧聚夜市、大渔湾湖滨风情商业街争创江苏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策划开展“水韵江苏戏曲之旅”“首届咖啡戏剧周”“妙境江南妙景时光”文旅主题系列活动,发布首批七款“昆曲+文物”数字艺术藏品超16000份。推动昆曲、古籍、文物等文博资源加快数字转化和创新发展,持续打造文旅消费新项目、新场景、新热点。
融媒体记者 | 张斌
融媒体摄影 | 陆恒 徐鹤千 袁新宇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15076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