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音袅袅绕昆山!锡剧、秦腔、闽剧同台亮相百戏盛典

08月19日 22:25

长袖盈风

余音绕梁


8月19日晚,一场由锡剧、秦腔、闽剧组成的折子戏组合在昆山当代昆剧院梁辰鱼昆曲剧场上演,三个不同剧种可谓繁花似锦、精彩纷呈,让戏迷们大饱眼福。



折子戏承载着剧种表演技艺、音乐范式精华,是各剧种最珍贵、最有代表性的呈现,在培养戏曲后继人才,保护戏剧原生态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晚,一出锡剧《玲珑女·行路》拉开了本次折子戏组合专场的序幕,演员独特的唱腔和优美的身段,引得在场戏迷掌声连连。“为了参加这次演出,我们进行了多次排练和打磨,希望有更多人喜欢上锡剧。”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主任董红介绍,《玲珑女》是锡剧姚派创始人姚澄老师的代表作之一,“行路”是其中精彩一折,讲述了嫌贫爱富、见义勇为、清官断案等扣人心弦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个爱抱打不平的小花旦形象。

▲锡剧《玲珑女·行路》

接着,一折来自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的秦腔《狸猫换太子·摸包》上演,动人的唱腔令观众如痴如醉,唱到动情处还有不少戏迷潸然泪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台上的一招一式,都需要演员付出辛勤汗水。“戏曲作为一种以舞台呈现为载体进行‘活态传承’的表演艺术,演员的基本功显得尤为重要。”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韦小兵表示,青年演员更要用心,多看、多学、多练、多悟,持之以恒、勤学苦练,才能准确完美地刻画人物、表现剧情。

▲秦腔《狸猫换太子·摸包》

演出在闽剧《双蝶扇·回书》中落下帷幕。作为今年百戏盛典中唯一参加线下表演的福建戏曲剧目,《双蝶扇·回书》展示了闽剧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获得了现场观众的喜爱。“希望通过这次展演,能与更多戏曲院团、兄弟剧种交流学习,也让更多人感受到闽剧的魅力。”国家一级演员周虹说,《双蝶扇》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背后传递的是人性的真诚善良和风雨后阳光的温暖。

▲闽剧《双蝶扇·回书》

“领军”意味着要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为戏曲舞台演绎特殊的声响和色彩。此次参与演出的4位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都是各剧种德艺双馨的名师大家,对新时代戏曲传承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个晚上就能见证3个剧种的魅力,百戏盛典真让人越看越精彩。”演出结束,戏迷李女士表示,全国戏剧齐聚昆山,既是展示,也是较量,更是一次学习,希望百戏盛典的舞台能激发出更多优秀作品,让戏曲艺术更加熠熠生辉。


剧种简介

锡剧

江苏省代表性地方剧种之一,曲调优雅抒情,生活气息浓厚,别具江南水乡风韵,是吴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它与同属滩簧系统的沪剧、甬剧、苏剧共同构成了江南戏曲艺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秦腔

别称“梆子腔”“陕西梆子”,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秦腔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其最大特点是唱、念全都是以陕西关中方言为基础的,同时也融入了我国汉唐时期的一些诗、词、曲的语言,这些语言特点与音乐特点相融合,共同形成了秦腔艺术独特的声腔风格。


闽剧

又称福州戏,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闽剧的音乐唱腔由洋歌、江湖调、逗腔和小调等组成。闽剧演唱讲求朴素自然,干净利落,同时亦注意恰当运用喉腔、鼻腔、腹腔、胸腔共鸣交替的变化以增进效果。

融媒体记者 | 翟玉标

融媒体摄影 | 张骏申

责任编辑 | 刘文琦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1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