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党代表话十年】吴根平:“吴”语乡情 “根”扎市北

08月08日 17:42

人物名片

吴根平,1964年10月出生,1986年5月入党,现任昆山市周市镇市北村党委书记、主任。为响应新农村建设号召,吴根平于1997年来到市北村工作,扎根基层25年。在他的带领下,市北村实现了由穷到富、由丑到美、由后进到先进的蜕变,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国家级生态村、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苏州市“十佳”农村党建工作示范村等荣誉称号。而他本人先后获得江苏省劳动模范、吴仁宝式优秀村书记、江苏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并连续三届当选苏州市党代会党代表、连续五届当选昆山市党代会党代表,连续六届当选为昆山市人大代表。

皮肤黝黑、声音洪亮、做事麻利果断……已经做了25年村书记的吴根平看上去就像一位“资深”农民。吴根平身上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在他看来,群众事无小事,老百姓的要求和评价,就是农村工作的标准和方向。“老百姓的笑脸就是我永远的奋斗目标。”吴根平笑着说。


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试点单位,市北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昆山乡村振兴支部书记学院和市北村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市民驿站等平台为依托,践行“一线工作法”,以“十讲十干十带头”为工作主线,推进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全网融合”,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带领村民走上了一条“收入多元、保障多重、生活多彩”的幸福之路。2021年,村级资产超3.8亿元,村级可支配收入为277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为58452元。


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和小区

在市北村村委会,有一间草帽间,面积不足10平方米,放着12只柜子,一排红色的安全帽放在柜顶,柜门的把手上挂着一排颜色泛白的草帽,有的草帽顶部还有破洞。左手边第一个柜门贴着的名牌上,“吴根平”三个字十分醒目。打开柜子,塑胶手套、雨衣、雨鞋、镰刀、充电式电筒、铲刀、工具箱等物品整齐排列。


这里记录着市北村村干部的工作日常,也成为市北村“三衣三帽”精神的发源地。“‘三衣’指雨衣、工作服、劳动服,‘三帽’指草帽、安全帽、志愿帽,涵盖了每名基层工作者的多重身份。作为村干部,一定要走好群众路线,落实好‘一线工作法’,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推动、感情在一线融洽。”吴根平说,这些物品是村干部到田间地头和社区街巷为民办事的“标配”。

谈起“草帽间”设立的初衷,吴根平说:“以前村里有什么事务,干部们总习惯于‘坐而论道’,时间一长,我们发现待在办公室永远都是问题和烦恼,而戴上草帽走下去才能找到办法和出路。为了将问题解决消化在一线,村里于是特地设立了草帽间,督促村干部深入一线,与村民同心、同向、同劳动。身体力行,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在吴根平眼中,小小草帽间,是一种工作要求和标准,更是一种精神传承和象征。随着工作的推进,市北村干脆取消了村干部办公室,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和小区,并将腾挪出来的90多平方米空间辟为村图书馆和文体活动室。吴根平和同事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与群众“同心、同向、同劳动”的工作要求,用辛苦指数换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走出新时代乡村振兴新路子

多年来,吴根平以“党建、发展、为民”为工作总思路,率先推行“五道保障”“八业富民”和“八项福利”,完善农村社会六大公共服务体系,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收入多元、保障多重、生活多彩”的乡村振兴之路。2013年,市北村以解决闲置土地利用率不高、现代化机械设备施展不开、土地产能打折扣、经济效益低等痛点为出发点,大胆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立社区股份合作社,鼓励村民“持地入股”,农民变身“股民”,整合了全村近2000亩土地,极大地提升土地效益。在将土地变废为宝的基础上,市北村大力推广智慧农业,田间地头用上了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无人机等现代化设备,并将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推出“范潭大米”优良品牌,实现富民增收。去年,市北农场亩产水稻达600多公斤、小麦380公斤,农民得益亩均流转费超千元。

与此同时,市北村还采取“民进村退”形式,实行企业改制转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目前村里有各类企业200多家。近年来,市北村还投资近亿元建设16层高、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的市北大厦,吸引了昆山商厦、维也纳酒店等一批高端商业项目争相入驻。


用真情实效换百姓幸福笑脸

如今的市北村魅力无限,到处充满了活力和希望,处处可见百姓的幸福笑脸。“道路拓宽了,环境美化了,车位调整了,垃圾分类了,村里还修了现代化公厕,建了健身场地,老人小孩有了休闲去处……看,我们村变得多漂亮!”提起村里的变化,村民顾菊英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2019年,市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正式启用,站内免费理发室、手工公益坊、乡村律师和医生工作室等功能区域向村民全面开放,力争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同时,乐仁、金色摇篮等四家社会组织也先后入驻市北村,开展社区服务、亲子共成长、日间照料、居家养老等项目,让村民小有所依、老有所养。

吴根平帮村民铸就幸福之路的方式还有很多:通过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等,提高村民的技能素质和上岗就业的竞争能力;率先推行“五道保障”“八业富民”和“八项福利”,实现村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所有村民都享受免费的医疗保险,大病报销不封顶。为切实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市北村每年对照村民的“心愿清单”,推出“50件小事计划”,包括为9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人免费上门理发、为80周岁及以上老人家庭免费拍摄全家福、开设学生三点半课堂等。“看似是一件件小事,但对村民来说都是大事,一定要做实做好。”吴根平说。


吴根平还积极谋划推进文化建设,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里建立了文化活动中心、农民公园、农家书屋、老年大学、文化广场、自然村落健身点、市民学校等一批文化场所,成立舞蹈、歌唱、门球等队伍,让村民过上“花样”生活。

融媒体记者 | 李艳

融媒体摄影 | 黄春宇

责任编辑 | 庄哲彦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1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