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一度】昆山市第十四批科技镇长团: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因子”

07月27日 19:48

通过科技镇长牵线,昆山允可精密工业技术有限公司日前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达成三项技术合作,并启动暑期人才培养和实习计划,这对企业转型升级和长期发展大有裨益。而在昆山,这样的产学研校企对接活动还有很多,成功的“结合”更是不胜枚举。

▲开团合影

一年来,昆山市第十四批科技镇长团累计走访企业超600家次;邀请近200位专家来昆,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20余场,签订合作协议38项;引进各级双创人才7名,推荐5名博士后进站;新建各类研发平台8家,推进新建孵化器2个;为15家企业与2家金融机构提供约9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对接,帮助企业申报省级以上项目32个


这是昆山市第十四批科技镇长团交出的靓丽成绩单。该团自去年9月扎根昆山以来,紧扣“高质量发展”“集聚新动能”两条主线,瞄准昆山发展新兴产业主攻方向,导入大院大所“最强外脑”,根据昆山的特色创新体系、产业发展定位、科创人才结构,探索创新科技镇长团服务地方的昆山模式,力争构建人才集聚强磁场、涵养创新发展生态圈、打造科创发展新高地。来自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产业人才与合作处的科技镇长团团长纪芳到岗伊始便明确了工作模式,聚焦地方中心工作,以科技手段全方位赋能,在产业强链和产才融合方面做出更多有益探索的思路,让这个延续了14年的挂职制度焕发新生。


需求导向 跟踪服务

让产才对接更匹配

“帮忙帮在刀刃上,随着人才源源不断加入,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日前,见到挂职千灯镇党委副书记董利明前来,江苏艾森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人事行政经理朱坤一脸热情。通过董利明引荐,艾森半导体邀请到高端人才樊丽丽博士,共同助力企业关键技术研发。


董利明是常熟理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也是第十三、十四批两批科技镇长团的“老成员”。在同事的带领下,他实地走访了辖区50多家代表性企业,在对艾森半导体调研时发现企业存在人才供给不足问题,随即展开行动助企招才引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艾森半导体成功获批江苏省博士后工作站。充分梳理企业高端人才需求后,董利明又诚邀南京理工大学毕业的樊丽丽博士加入,共同助力企业关键技术研发。此外,董利明还积极联系苏州大学,促使艾森半导体与苏州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成为第十四批科技镇长团促成的第一个校企合作攻关项目。随着科研资源的引入,艾森半导体成功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苏州市第一批知识产权强企培育工程成长型企业,并成功入围江苏省双创人才项目。

▲苏州大学与艾森半导体签约

“每个科技镇长团团员背后,往往是一所或几所高校的资源”。正因如此,昆山团坚持多措并举,建立人才需求底册,一手牵起企业,征集企业对博士后人才的需求信息,建立企业博士后人才需求库;一手连通人才,对接国内外高校院所博士后流动站,建立人才供给库,实现精准引才、靶向引才,助企“引才、聚才、用才”,目前,已引进各级双创人才7名,并推荐5名博士后进站。

▲邀请中科院院士来昆调研

履职以来,昆山团通过铺就高层次人才成长的“高速路”,筑造培养输送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不断涵养昆山人才科创“生态圈”。一名团员带领团队获评姑苏创业团队,一名团员获得正高级工程师、202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两名团员在挂职期间晋升高级职称;组织企业赴武汉开展校园招聘,组织昆山龙头企业与常熟理工学院等开展专场招聘,举办“智汇强链”新型显示产业链直播招聘,昆山5家新型显示骨干企业放出超百个专业岗位,线上招才引智活动点击量超过23万人次。 “昆山团好比一支服务地方和产业发展的特别‘行动队’。”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主动跳出“县级市思维”“跳出人才抓人才”,主动当好“联络员”“组织员”“宣传员”,从而形成“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良性循环,不断激发昆山创新发展的潜力。


携手院所 用好载体

让创新资源更集聚

小镇虽小,却蕴含着创新的气息。位于陆家镇的中信博新能源,在挂职陆家镇党委副书记王博的牵线下,携手哈工大共建风洞实验室,这也是全球首家拥有此类实验室的光伏支架企业,并带动一批在站博士后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科技镇长团充分发挥专业和信息资源优势,打通了高校和企业的市场通道,让创新资源向乡镇集聚。


中信博风洞实验室具备结构的静压测试和结构动力响应测试能力,为公司的跟踪支架、固定支架等系列产品设计提供核心基础数据,并形成最优行业产品设计标准,引领行业发展。同时,中信博将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在空间结构领域的研究和风洞测试方面的技术经验积累,继续深入与复旦大学上海综合能源系统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农光互补方面的研究,形成“高校做基础研究,企业做产品研发,第三方做研发结果验证”的研发技术路线,使中信博科研实验技术水平始终保持业内领先。

▲调研西北工业大学

“‘科技镇长’就像‘双面胶’,一下子就把校企双方紧紧粘住了!”立足昆山“六新”产业发展定位,尤其是信息技术和装备制造两个千亿产值的核心产业,昆山团与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江苏省航空航天学会、江苏省电子学会等紧密联系、座谈交流,就产业发展定位、产学研合作、科创项目招募、高层次人才引进学习取经,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动力。


搭建产学研政合作平台,是“科技镇长”们最爱干的活。昆山团立足昆山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发展实际,结合属地产业需要,重点突出校企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已推荐5名博士后进站。值得一提的是,昆山团还配合对拟设站企业做好建站资助、在站博士后生活补贴、出站留昆资助和科研配套资助等做好全流程服务。例如,组织已进站博士后参加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申报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通过资金的撬动引导企业博士后科研项目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更紧密的结合。

▲武汉大学产学研对接

像流水线一样推进合作,像齿轮一样精准对接,昆山团立足企业创新发展新需求,持续深化与全国高校院所交流合作,探索高校科研平台融入科创载体、博士教授入驻科创载体的新模式,面向全国高校定向推广征集祖冲之攻关计划“揭榜挂帅”项目,赋能昆山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为昆山产业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力。


夯实基础 数智赋能

让服务发展更高效

“数据安全与治理”“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提升本质安全”“企业资本与财务数字化成长之路”……每期围绕一个企业关心的话题或难题,昆山市第十四批科技镇长团创新启动“创咖团课”,邀请行业大咖、高校院所相关专业人士开讲,致力为昆山营造综合最优创新创业生态出谋划策、分享对接,营造全市人才科创浓厚氛围。

▲首场“创咖团课”

持续开展“创咖团课”等各类分享交流活动,是昆山团发挥智库参谋服务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昆期间,昆山团致力建好“智囊团”,帮助区镇、部门和载体、协会、企业拓展科技服务视野、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全力搭好“金融桥”,突出数智赋能,补齐各区信息化短板,着力引培一批数字创新领军人才,攻关一批数字经济领域核心技术,持续擦亮“昆如意”营商服务品牌。


“科技镇长”是高校院所科研工作的主力军,科研能力强、管理能力高。今年疫情期间,在挂职昆山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的吴起带领下,我市连夜设计开发了基于鹿路通平台的保供e通行模块,率先为全市疫情防控工作打通了信息通路。自4月8日启用以来,通过保供e通行认证,共为商务、工信、城管等67家单位开通了5.76万张应急通行凭证,成为全市保障相关人员和车辆通行的“硬通货”。基于人工智能的视频识别算法使得视频监控“聪明”起来,让非法侵入、不戴口罩、过度聚集这些违反防疫规定的行为无处遁形。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转型”正成为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主线。作为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江苏局安技中心主任的吴起,结合自身在信息化工作中的业务经验和专业知识,吴起积极推进数字昆山公共智慧底座项目,目前,“1+6”的项目建设目标已初步建成,其中数据湖、人工智能算法、视频综合等服务,使得昆山的信息化支撑力量得到了加强,全面赋能疫情防控,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对于昆山未来数智化发展方向,吴起结合半年多昆山公共智慧底座建设和疫情防控信息化的经验,提出了“1+3+6+N”的“数智昆山”建设构想,为昆山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给出了解决方案。


昆山团始终把挂职当任职,致力于科技服务。一年来,帮助昆山企业申报各级科技、人才、工信项目近100个;推动首个“中”字头智能网联汽车网络信息安全创新平台落地;引进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园昆山创新协同中国落户张浦镇;推进省级学会院士工作站、省人工智能学会科技服务站落地;促成常熟理工学院、昆山市工研院与荣智工企、才道精密共建联合实验室并成立创新共同体,加快科研成果转移转化,聚力破解“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昆山14团促成落地的首个科技型项目“苏州融链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落地花桥经济开发区

过去的一年,面对疫情带来的严峻复杂形势,昆山市第十四批科技镇长团紧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链固链补链打造产业创新集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三个关键问题,不断激发昆山创新发展的潜力,为昆山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县域示范贡献力量。“昆山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这是市科技镇长团全体成员的心声,并表示会把挂职宝贵经验带到今后工作中去,不辜负组织的重托,继续为昆山牵线搭桥,助力昆山高质量发展。

融媒体记者 | 张田

供图 | 科技镇长团

责任编辑 | 朱敬哲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