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拆”出美丽宜居“新天地”
近年来,昆山聚焦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中难点痛点问题,针对小区违法建设建造年代久、存量基数大、拆除难度高等特点,不断探索治理新路径,结合城市更新、街巷美化、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工程,通过党建引领、网格发力、居民自治等措施,以先拆后立“小切口”撬动无违小区“大民生”,为市民“拆”出了一个个美丽宜居“新天地”。
激活党建引擎
发挥红色堡垒“战斗力”
位于昆山高新区的天华佳园小区内共有违法建设198处,部分违法建设因结构老化、骨架锈蚀,存在坍塌和火灾隐患。为消除安全隐患,高新区成立由亭林办事处党工委、综合执法局朝阳中队党支部、五星社区党支部和瀛河律师事务所党员共同参与的天华佳园违法建设清零行动支部,通过整合支部资源,推动各方“契约化”共建,实现资源、阵地、服务、信息共享。
“组建党员突击队、党员宣讲团等队伍,不仅能强化党员身份意识、责任意识和表率意识,还能通过上门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失信惩戒等内容,提升居民法制意识。”天华佳园违法建设清零行动支部相关负责人说,在物业人员的配合下,行动支部率先拆除了物业470平方米违建用房,打响了攻坚治理“第一枪”,以点带面有序推动天华佳园小区治违行动。
拆违过程中,行动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十带头”作用,邀请15名主动拆除违建的党员加入宣讲团,向小区其他违建业主开展说法释理工作,发挥“熟人”效应,10个月时间引导198名业主全部签订助拆委托书。目前,该小区198处、12570平方米违法建设已顺利拆除。
今年以来,市治违专班积极探索“红色支部”治违模式,依托社区“大党委”,联合属地社区、城管党支部及小区党员干部,成立治违行动支部,并定期推行部门、社区、物业、业主“圆桌会议”,充分征询居民意见,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制定小区拆违方案,实行组团式、清单化治理。
创新治违方式
推动自拆助拆“大提速”
“以前这条路上堆满了杂物,现在虽然还没改造完成,但已经宽敞多了,等绿化种好,一定很美。”陆家镇合丰社区新安新村村民对农房翻建后的村容村貌充满了期待,大家都希望这个曾被打上“脏乱差”标签的群租小区彻底“换脸”,早日变成一个现代化的花园别墅小区。
作为陆家镇旧房翻建试点小区,在旧房翻建推进过程中,新安新村以拆除违法建设为翻建前提,采取“一户一宅、原址翻建、自主更新、统一风貌”的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制定《新安新村旧房翻建宣传手册(试点)》,明确从资格认定到报建审批全流程。同时,对申请翻建且翻建后坚持无违建、外立面风貌统一、遵守村规民约、配合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村民发放奖励资金,引导村民自发拆违、控违,努力将新安新村打造为“无违村”先行区。目前,新安新村已成功拆除120处违法建设,面积达15730平方米。
陆家“拆、建、管”一体化推进新安新村违法建设治理只是我市创新治违方式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市治违专班结合城市规划、街巷美化、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工程,按照“凡改造先拆违”的原则,实施“谈—拆—改”三步工作法,推动形成“居民自拆、大家助拆”的拆违模式,达到拆除一处、带动一片、教育一方的治违成效。
强化日常管控
形成联防共治“内驱力”
昆山开发区百灵佳苑是一个拥有34幢990户、近4000人的动迁小区,出租房密集、人员流动快、私搭乱建多是该小区的特点。近年来,在拆除小区内48处车库违法建设的基础上,百灵社区强化违法建设管控联防共治机制,推进小区新增在建违建管控工作。通过落实装修材料备案制,进一步督促物业强化职能发挥,严守物业门岗责任;制定社区“居民公约”,将“违法建设不新增,存量违建自行拆除”等条款纳入公约范围,强化居民自治范畴。由于该小区大部分租客都在某企业上班,百灵社区主动对接企业成立“灵硕志愿服务队”,定期组织“公共文明日”流动巡查,实现对小区违法建设“无缝隙、无盲区”的全方位监管。
“通过试点构建物业控违、居民自治、社区呼叫、执法报到‘四位一体’的违法建设管控联防共治机制,实行违法建设‘零报告’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报告,逐步构建‘制度治违、全面控违’的违法建设治理体系。”市治违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昆山将以“无违小区”创建为契机,按照“边整治、边创建,借创捷、促整治”的工作思路,持续推进违法建设治理,打造一批攻坚型、管控型与自治型的无违示范小区。同时,通过拆违腾空间,加快拆后空间修复提升、合理利用,集中建设公共停车、充电区域、居民休憩场所等,推动住宅小区品质优化,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融媒体记者 | 丁燕
供图 | 丁燕
责任编辑 | 庄哲彦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07237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