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送温暖夏送凉,昆山市救助站让弱有所扶更温馨

06月17日 17:05

6月19日是第十个全国救助管理和托养机构“开放日”。近年来,市救助管理站始终将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弱势群体利益放在首位,履行兜底保障职责,托底线、救急难,帮他们找家、送他们回家、为他们安家,守护了无数流浪者,也护送了众多迷途者,让弱有所扶更温馨。


一个城市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高度。近10年来,我市救助管理站共向在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及一些因临时困难前来求助人员提供无偿救助8400多人次,其中,收治疑似精神障碍人员860多人次、未成年人330多人次、老年人260多人次,为320多人次的流浪精神病患、30多人次的流浪未成年人找到家人。


倾情救助

打造温馨“家园”

“你们让我想明白很多事,也找到了今后的人生目标,我会经常来看你们的。”去年10月,17岁的小吉(化名)由救护管理站工作人员护送至火车站返乡,临走时小吉连连道谢。


小吉是四川人,辍学后从老家来到昆山,打算“闯一闯”。然而几日下来,不但没闯出个名堂,身上的钱也花了个精光。眼看一时找不到合适工作,小吉无奈之下便报警求助,想要回老家。


接到求助后,派出所民警将小吉送到市救助管理站。站内工作人员一边为他联系家属,一边与他拉家常,耐心劝导,鼓励他把困难当成前进的动力。在确认符合救助条件后,工作人员为其提供饮食和休息场所,随后为其购买火车票并护送至火车站返乡。


迷途中的一张车票,雨雪中的一间暖房,寒夜中的一床棉被,饥饿时的一碗热饭……在全国各地,每个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都需要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需要一个温暖的家。为了给像小吉这样离家在外、自身无力解决食宿、处于流浪或乞讨状态的困难人群打造一个温馨“家园”,市救助管理站实施全时段“自愿受助,无偿救助”,接待窗口24小时对外开放,根据救助对象实际需要,提供通讯、站内照料、托养、返乡乘车凭证等服务。


救助管理站内,房间宽敞,蚊帐、空调、被褥、床垫摆放齐整,生活日常用品一应俱全。一日三餐提供热饭热菜,洗浴房热水全天供应。对未成年人、行动不便者等需要倾注更多爱心和耐心的人群,还会提供心理疏导、生活帮助等服务。


精准寻亲

归途不再遥远

在市救助管理站的救助对象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年老、年幼、失智、精神障碍等原因,不知道也说不出自己的姓名、家在何方,不得不长期滞留。


“我与母亲失去联络了10多年,一直苦寻未果,没想到你们把她送回来了。”见到昆山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带着母亲返回,来自上海的谈女士喜极而泣。

2007年9月,谈女士的母亲在街头流浪时被吴淞江派出所送至市救助管理站,身上没有任何可以证明身份的物品。鉴于这种特殊情况,市救助管理站联系了市精神卫生中心对其进行救治。同时,在全国救助寻亲网等媒体发布寻亲信息,借助公安指纹、DNA识别技术比对寻亲,但都未能成功。2019年,市救助管理站建立了常态化的滞留救助对象落户机制,并将其落户安置在市福利院,起名“昆枫”。


坚持,终于有了希望。在一次又一次地耐心勘查下,2021年3月,市救助管理站最终通过公安人脸比对,找到其在上海的女儿谈某。由于“失踪”时间过长,家人已经为“昆枫”办理了户口注销,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又协助家属提供“昆枫”落户销户相关手续资料,办妥回上海的落户手续,并护送其返回上海与家人团聚。这是市救助管理站首次通过人脸识别+亲子鉴定技术,实现精准寻亲。像“昆枫”这样沟通困难、信息不全的受助人员,身份查找、核实难度大。


为破解寻亲难题,点亮他们的回家路,近年来,市救助管理站不断创新举措,拓展寻亲渠道,一方面采用物品甄别、口音辨别、观察举止等传统寻亲方法,尽可能挖掘受助人员的姓名、可能流出地及住址等信息,并利用“头条寻人”“全国救助寻亲网”“公安寻亲工作室”等智能化手段推送寻亲信息查找家人;另一方面,市救助管理站与公安部门开展长效寻亲合作机制,对入站身份不明的救助对象,实现DNA鉴定、采集人脸图像开展识别比对,有效提高了寻亲效率,为320多人次的流浪精神病患、30多人次的流浪未成年人找到家人。


应救尽救

情满街头巷陌

对于生活无着、露宿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来说,冬夏两季最为难熬。在酷热难耐或雨雪冰冻的日子里,正需要有人给他们捎一句真诚问候,送一份温暖关怀。


“师傅,天气那么热,身体没不舒服吧?”“您是哪儿人啊,想不想回老家?”日前,鹿城街头酷暑难当,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走街头、穿桥洞,给流浪乞讨人员送去清凉,主动劝导他们进站救助。多年来,市救助管理站积极开展冬夏两季街头主动救助。冬季购置棉被、棉衣、绒裤、棉鞋等御寒物资,夏季准备风油精、清凉油等防暑药品和饮用水,经常性地前往重点区域和主要道路,如公园、桥洞、银行ATM机室等流浪乞讨人员集中活动和露宿区域,开展主动救助,确保做到“应救尽救”。

在主动救助中,工作人员询问流浪乞讨人员生活情况,讲解国家救助政策,劝导他们到救助站接受救助。对愿进站救助的,市救助管理站会接领进站,提供包括饭菜、舒适的住宿环境、返乡凭证等救助服务;对不愿进站救助的,送上御寒物资或防暑物品,发放救助宣传册,反复叮嘱他们随时可到救助站寻求帮助;对身患疾病者,通过120或其他途径,将其第一时间护送至定点医院进行救治;情况特殊的,还将联系有关部门进行进一步救助,切实做到发现一例、救助一例。

融媒体记者 | 翟玉标

供图 | 翟玉标

责任编辑 | 庄哲彦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0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