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一度】昆山非遗“活态传承”换发“现代生机”

06月10日 17:24

名扬天下的昆曲

精致典雅的苏绣

热情奔放的昆北民歌

舞动灵活的段龙舞

……


论起非遗

昆山有着厚实“家底”


▲昆剧《顾炎武》



截至目前,昆山拥有各级非遗项目42项,其中国家级2项、江苏省级8项、苏州市级10项、昆山市级22项



▲制窑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不断扩大非遗的美誉度和影响力,非遗“活态”传承成果遍地开花。把非遗“留下来”的同时,昆山通过创新合作,让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活起来”。


保护培育


传统文化焕发“现代生机”

提及昆山的非遗项目,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总是绕不开的。不管是在灯光璀璨的剧院里,还是在粉墙黛瓦的昆曲小镇上,亦或是风景如画的田园乡村中,这座城市处处响曲声,时时有戏韵。


▲戏曲百戏盛典


  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百花园的一朵幽兰,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我市最有辨识度的文化“金名片”之一。在昆曲入遗21年的时间里,昆山坚定扛起“昆曲故里”的使命担当,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连续3年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先后获评“中国昆剧艺术促进奖”“中国民间艺术(昆曲)之乡”,“以昆曲普及带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全面提升”项目被列入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创建名单。5位昆山籍昆曲表演艺术家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戏剧家协会在昆山挂牌成立全国首家小梅花培训基地,昆曲小镇、昆曲小剧场、昆曲夏令营等一批昆曲系列文创载体创建,为昆曲传承发展注入了无限生机。


▲昆曲小镇


  让非遗“活在当下”,才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昆山保护和传承昆曲的脚步,一直不曾停歇。为了填补没有专业昆剧表演团体的空白,我市在2015年成立昆山当代昆剧院,每年传承20出经典折子戏;为了保护昆曲文化资源、传承昆曲艺术,成立了江苏省首个县级戏曲类基金会——昆山昆曲发展基金会,推动昆曲繁荣兴盛;为了突出做好昆曲的传承弘扬,制定《昆山昆曲发展规划(2018-2022)》,明确昆曲保护传承的主要工作目标及任务……今时今日,昆曲人的队伍一天天壮大,昆曲的地位和荣誉空前。


  其实,不止是昆曲。近年来,对于散落各处的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风民俗,昆山进行深度挖掘整理,并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2021年,苏绣(昆山刺绣)、金华村腊肉加工制作技艺、沈万三食品加工制作技艺、昆山撂石锁技艺、沪剧5个项目被正式纳入昆山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也使得昆山拥有各级非遗项目多达42项



同时,昆山还积极推进传统技艺振兴,对传统手工技艺和医药类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让传统在时代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实现非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省级非遗项目奥灶面围绕百年配方不断丰富产品,年营业收入达3500万元以上;昆山市中医医院通过改良传统药方,研制出10余种中成药,郑氏妇科年总产值达550万元;苏州非遗项目正仪文魁斋每年营业收入达100万元;昆山市非遗项目周市爊鸭开设多个专卖店,年营业收入达1000万元。


▲奥灶馆


传承创新


为非遗延续注入“新鲜血液”

“春季里螳螂叫船游春(子格)舫(哎)……”刚刚过去的端午佳节,一场线上的“昆北民歌”会在巴城唱响。昆北民歌,是昆山巴城、周市一带农民在长期农业劳动和农村生活中抒发心声时唱的歌格调,2015年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民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人,一是要有人传承,二是要能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播。昆北民歌现在的传承人陆振良,也是昆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演唱的昆北民歌,字正腔圆、气足、音甜,将吴侬软语的音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是传承人,陆振良还是一位非遗文化的传播者。“要保护、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们继续存在于人们的生活里。”在陆振良看来,非遗项目不应当是封存在角落里的文物,而应该是展示鹿城文化的窗口。“非遗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更好地实现非遗的可持续性发展,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衍生新生力量。”


在巴城社区的文艺活动室里,学员们一边跟唱昆北民歌,一边学习歌中的传统文化。“每到周六,民歌爱好者就会在社区、茶社等处开展民歌沙龙,进行交流学习。”陆振良说,他和他的团队已采录了将近200首昆北民歌,并进行了数字化电子存档,同时,还出版了巴城民歌集和水乡民歌音乐专辑,跟民歌爱好者分享交流。2021年9月,陆振良的“昆北民歌工作室”被评为第三批社区教育省级“名师工作室”。


“昆山有玉,玉在其人。”昆山深知,解决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的问题,是当下非遗保护的重中之重。截至目前,昆山市有各级非遗传承人37人,其中江苏省级传承人7人苏州市级传承人10人昆山市级传承人20人公布昆山市能工巧匠和文化传承类乡土人才两批共12人;成功获评江苏省首批“三带”乡土人才名人2人能手3人、新秀5人。正是在他们的传承下,非遗文化在昆山得以流传,古老的技艺、文化得以代代延续。


▲舞段龙


“让年轻人成为非遗传承的实践者,是非遗传承的必由之路。”作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段龙舞的传承人,施波生在三十多年里为社会培养了2000多名舞龙人才。锦溪宣卷传承人王丽娟年逾六旬却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在弘扬锦溪宣卷艺术的同时,鼓励更多年轻爱好者参与民族艺术的传承。为推动昆曲薪火相传,让昆曲艺术根植童心。目前昆山全市“小昆班”已发展到21家,实现区镇全覆盖,累计培养昆曲学员5000余名,获得上百个国家级奖项,百余名学员被选拔进入专业院校深造,近20名成为优秀专业演员。


▲宣卷


非遗为媒


让昆山文化“声音嘹亮”

今年“五一”假期期间,中国网举办的“中国好戏”艺起同行百戏云展播公益活动率先推出“昆山昆剧”主题专区,由昆山当代昆剧院、昆山市文化馆提供百余部优秀昆剧大戏、折子戏以及群众文艺作品,为广大昆曲爱好者奉上了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也让海内外昆曲人得以在“云端”相会。今年1月,作为“相约北京·遇见江南”苏州文化艺术展示周精品展演剧目之一,原创昆剧《顾炎武》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自2018年创排面世以来,昆剧《顾炎武》先后在第七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第二届江苏发展大会等重要戏曲活动中展演,并开展全国巡演,播撒“昆曲火种”……一场场演出,一次次交流,让昆山非遗文化越走越远。


▲昆剧《顾炎武》


近年来,昆山不断创新理念和举措,提速非遗走出昆山,走向世界的步伐。


  在线上,昆山借春节契机开展了“昆曲云拜年”“非遗陪您过大年”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同时联合喜马拉雅开设“雅韵昆山”官方电台,上传昆山历史、昆山文化、昆山非遗等8大专辑近200条音频,向世界讲述昆山故事,传播昆山文化。在线下,依托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昆山策划开发昆曲研学旅游路线,先后举办8期“昆曲之城”主题深度游。自2020年以来,昆山在五一、十一期间举办“匠心匠艺”非遗好物进景区系列活动,通过市集、展演、互动体验和手工作坊等形式,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拉近民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与此同时,昆山还以非遗文化为媒,促进合作交流。积极搭建长三角非遗项目交流平台,连续多年举办长三角舞狮赛、连厢舞、民歌邀请赛等活动;在上海虹桥机场和浦东机场分别开设“大美昆山,大好昆山”“昆曲源头蟹乡巴城”等主题展厅;为深化昆台文化交流,邀请在昆台胞参加百戏盛典等各项文化盛会,昆山当代昆剧院与台湾昆剧团签订《关于开展昆曲艺术保护与传承的合作协议》,广泛开展昆曲研究、剧目编创、交流演出、人才培养等层面的互动合作。


“通过重大文化交流活动,品牌化非遗走出去,不但扩大了昆山非遗的影响力,也让更多人了解、喜爱昆山文化。”市文体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42项非遗项目是昆山凝结出的最亮丽、最精彩、最生动的“宝贝”,我市将进一步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环境,让非遗项目留下来、火起来的同时,给昆山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亮出新名片。

融媒体记者 |  史赛 陆娟 翟玉标

供图 | 翟玉标

责任编辑 | 朱敬哲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03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