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拿到手软,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奥秘”何在?
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喜讯不断:
获评“2021-2025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为昆山唯一;在第二届中国国际科普作品大赛中,该馆创作的“生物塑化标本——脑对比”获科普展品类三等奖,为江苏省科普场馆中的唯一;馆长高海斌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荣获“最美昆山人才”称号……

翻开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往年成绩单,各项荣誉令人目不暇接:第二届中国国际科普作品大赛三等奖、第二届长三角科普课件大赛二等奖、2021年长三角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第七届江苏省科普公益作品大赛文化创意三等奖……多达近30项!

而在2018年,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馆长高海斌与项目创始人大连医科大学隋鸿锦博士、科学出版社合作完成的“生命奥秘丛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也是中国科普最高奖。
一家小小的博物馆
拿奖拿到手软
这里到底有着怎样的奥秘?

一套编写不完的丛书
不久前的一天,记者一走进博物馆,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高海斌就拿来一本《图说保护野生动物》。这本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选取了馆内具有代表性的20多种水生和陆生野生动物,包括鲸鲨、蝠鲼、翻车鱼、海龟、企鹅、鸵鸟、棕熊、长颈鹿、小熊猫等,全部从青少年的视角设计编排:解剖图、实物图、动漫图,视觉冲击力特强;很多段落都用提问的方式开篇,如“鲸鲨皮肤上的白色斑点是什么?”“为什么翻车鱼正面临生存威胁?“打蛇为什么要打七寸?”“海豹在水中是怎么呼吸的?”……解答孩子们心中的“10万个为什么”;每篇文章后有“小贴士”,告诉你企鹅为什么能抵御南极的严寒、棕熊是不是真的瞎、人遇到狮子该怎么办等等;趣味问答真是趣味横生:“狮子经常吼叫的原因是什么?”“小熊猫的近亲是谁?”“翻车鱼为什么没有尾巴?”……更容易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如果不过瘾,可以扫描每篇文章后的二维码,获取更多知识。

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于2014年开馆,是依托生物塑化核心产业技术,集2000余件海洋动物、陆地动物和人体塑化标本收藏、科研、展教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全球仅3家。馆藏展品都是从海洋馆、动物园收集而来,特殊的人体塑化标本则是以个人捐赠形式获取,极具收藏、科研和科普价值。
高海斌告诉记者,当初选址周庄,就是看中周庄的知名度和较高的游客量。试运营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博物馆中有着大量的潜在“回头客”——喜欢研学的青少年。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的发展方向立即在科研、展示的基础上,开始叠加服务青少年科普教育课程的研发和书本编写,一套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生命奥秘丛书”很快出炉,《达尔文的证据》《深海鱼影》《人体的奥秘》等图书,成为孩子们的最爱,也将孩子们对自然的学习、探索,从博物馆一直延伸到家庭、校园。“生命奥秘丛书”2018年还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是中国科普最高奖。

一发不可收。随着很多孩子对人与自然、生物多样性的探究越来越着迷,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立足自身的塑化技术和科普资源,又相继编写了《巨鲸传奇》《图说保护野生动物》等图书,并从青少年心理研究角度,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成为很多家庭亲子教育的必读书籍。
“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高海斌说,总书记的话一直激励着所有科技工作者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作出更多贡献,构建最美丽的地球家园。肩负这样的使命,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在课程研发和书籍编写上持续发力,目前正在编写《极致的生存之道》一书,讲述动物在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觅食、防御、繁衍功能,打开孩子们的眼界,激发探索的激情,开启人生的全新赛道。
博物馆奇妙夜
在博物馆一楼的海洋世界,晚上支起一顶帐篷,一家人与鲸鲨、海龟、翻车鱼相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的这项科普创新举措,在未受疫情影响的时候,场场爆满。这一创意还获得江苏省文旅厅创新产品奖。

冰冷的塑化技术,在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变得很有温度。“生物塑化标本无毒、无味且可触摸,近距离观察和体验,能够有效激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科学兴趣,形成生物多样性意识,并引导他们科学、主动地保护地球生态。”高海斌说。记者在这里看到,一头棕熊标本,通过塑化技术,可以保留数寸厚的脂肪层,更加直观;人体的神经和血管,可以如画般完美呈现;每一个标本的造型都通过自身的研发,展示出动物最具有张力的一面。当然,这里也有被烟熏的肺部,成为戒烟的生动教材。不仅如此,这里所有的标本在欣赏之余,还可以用手触摸,让孩子们的感受变得更加独特和真切。在前不久结束的第二届中国国际科普作品大赛中,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创作的“生物塑化标本——脑对比”科普作品,在全球700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科普展品类三等奖,就是塑化技术活化运用的具体体现。

“博物馆是一个科普载体、阵地,要发挥最大效应,就要不断创新科普的内容和形式,其中的核心就是‘体验感’。”高海斌说
这种“体验感”是多方面的。结合水乡元素,博物馆增加了解剖珍珠蚌的环节,孩子们培养了动手能力,家长们则体验了手工制作珍珠项链的乐趣;“小讲解员”活动已经举办了六届,通过海选出来的“小讲解员”,在培训、上岗、考核后,还会发放聘书。很多家长都说,孩子们参加这项活动后,沟通能力明显增强,变得更加自信、有爱心。因为塑化技术将生物的内部结构完美呈现,这里的很多标本就有“故事”可讲。比如海龟为什么总是容易被白色垃圾困扰?博物馆讲解员们就可以给孩子们讲述海龟的内部生理结构,因为食管中有倒刺,防止食物逃逸,但又因为海龟喜欢吃水母,漂浮在海面的白色垃圾与水母相似,海龟误食后就会很难吐出,造成生命危险。孩子们对这样的环保教育总是听得津津有味,对海洋生物的探索兴趣更浓。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还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提供“订制”讲解,让服务更具针对性。目前,博物馆开发的体验课程有30多个。
“我周庄馆与相关连的大连馆、成都馆一起,形成了国内生命科学教育普及的第一矩阵,在课程开发、师资互动、资源共享上,大家互通有无,并不断探索生命健康教育从博物馆向外延伸的全新路径。”高海斌说。
一“网”情深解“奥秘”
前一阶段,结合疫情防控,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通过“成长苏州”“成长昆山”等平台,推出系列疫情防控线上教程。
其实,早在2020年初,博物馆就开发了相关疫情防控课程,以馆藏标本为示例,重点讲述呼吸系统疾病的形成及预防,以及病毒通过野生动物传播的途径,培养孩子们不食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的好习惯。

让生命教育“走出去”,构建一张科普网络,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一直在探索。目前,博物馆已经与苏州地区10多所中小学合作,开设生命科学讲座;在森林公园、昆科苑建立阵地,展示馆藏标本;科普讲座还被列入苏州相关部门“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根据社区“点单”,已经开设讲座10余场。从博物馆建立至今,累计开设讲座500多场。博物馆还延伸科普视频及文创产品,加强科创交流,成为部分高校的科研基地。

顺应网络时代潮流,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构建了公众号、网站、抖音、微博等新媒体传播矩阵。据介绍,线上线下每年接受科普的人数超过100万人次。
“我们利用生物塑化技术创新成果,从‘有趣的知识’出发,建立了‘书—馆—网’立体化科普新模式,探索出‘旅游+科普’‘游学+研学’新路径,帮助人们由点及面、层层递进了解动物进化的历程,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了“生命至上”的意义,这就是我们成功的‘奥秘’。”高海斌一语道破。
融媒体记者 | 茅玉东 管胡雯
供图 | 徐鹤千
责任编辑 | 朱敬哲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02467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