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条”打造数字经济人才新高地
“深化数字经济人才发展机制创新、支持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创业......”近日,江苏省人社厅出台《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服务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措施》(简称《措施》),提出20条具体措施,全力服务数字经济发展。
补上人才短板
“当前,江苏数字经济人才队伍建设的短板。”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数字经济人才发展‘20条’,围绕人才、用人主体、育人平台等多方面,基于‘引、育、留、用、转’人才发展全链条,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为江苏省数字化人才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也为载体人才竞争力的提升创造了优质的政策条件。”
毫无疑问,数字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为此,江苏正加快数字经济人才集聚培养。
比如,聚焦数字经济重大创新平台,《措施》明确,授权紫金山实验室“自主引才、自主设岗、自主聘任、自主评价、自主定薪”,申报省级重大人才项目实行计划“单列”。支持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开源软件、生物医学大数据、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装置、空间信息综合应用等重大创新平台设立动态岗位,会同编制部门建立事业编制人才“周转池”,建立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绿色通道。
聚焦数字经济龙头企业、重点单位,支持数字经济核心企业联合高校院所高端人才实施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建立关键核心技术事业单位人才特殊调配机制,推动人才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一体化配置。贯通数字经济领域产业、科技、人才项目评价支持,集成支持数字经济科技攻关项目成果转化。
同时,支持南京、无锡、苏州等数字产业集中的地区围绕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装备、物联网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争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能级载体平台。
“数字经济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了灵活高效的新业态模式,产生了巨大的数字化人才需求,特别是疫情影响下数字化人才缺口增加,江苏的数字经济发展亟需一支能够支撑数字经济领域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姚凯指出,强化数字经济人才队伍建设不仅要靠“引”,更需要“育”。江苏具有丰富的高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和人才培育基地等资源,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师资培养等方面应有所侧重,通过人才培养和储备形成可持续的人才竞争力。
在姚凯看来,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与实体经济的加速融合不断催生出新组织、新业态、新模式,需要更多复合型数字化人才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是短期或者静态的,而要根据产业需求进行周期性、长期性动态调整完善的。”姚凯说,“例如,人才培育不仅局限于在学校期间,而应该贯穿于人才发展的整个过程,搭建产才协同育人平台为人才提供持续性的服务支持,升级人才技能的同时赋能产业发展。”
建设更优质生态
“从产才融合看,目前的‘短板’体现在尚未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机制。”姚凯分析称,江苏应该加强“育”和“用”协同,提高人才供给和需求匹配水平,通过产学研协同通道形成科研技术优势和产才优势。
“此外,从人才结构转型升级来看,当前第三产业数字化水平较高,成为了就业吸纳和人才集聚的主体。但江苏是工业大省和制造大省,亟需数字化人才助力实现‘制造’向‘智造’转变,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姚凯进一步指出,在搭建人才培育平台的同时,还需要注重搭建人才“转”型平台,通过人才转型升级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并充分赋予企业和用人单位自主权,能够让企业“用”好人的同时,给人才创造更为广阔、开放和自由的事业空间。
姚凯强调,当前国内外人才竞争面临严峻挑战,江苏要“留”住人才,需要提供更加优质的人才发展生态。
在这方面,江苏明确,将数字经济领域人才纳入各类人才计划支持范围,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人才基础。
比如,扩大高端数字人才在国务院特殊津贴、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入选比例,卓越博士后计划对数字经济领域予以倾斜。鼓励事业单位聘用的高端数字经济人才实行市场化薪酬,在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中“单列”,不受单位绩效工资总量限制。建立急需紧缺数字经济人才引进“揭榜挂帅”机制,多渠道推进用人单位与数字经济人才精准对接,大力引进一批数字经济青年科技人才、数字创客、数字技能人才。将数字技能类职业(工种)纳入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范围,列入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紧缺型职业(工种)目录,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
此外,《措施》提出,开展数字经济专业人才高级职称评审认定,实施数字经济卓越工程师知识更新培育项目,每年遴选培育1000名数字经济领域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建立全省“数字工匠”培育库,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建设集培训、评价、选拔、使用、激励于一体的数字技能人才培育机制。
姚凯还强调,未来,应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联合三省一市形成各有侧重又协同共享的数字化人才共治机制,有机结合三省一市资源优势,共同发力抢抓数字经济产业高速发展的市场机遇,以长三角整体的合力为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强有力的动能,提升数字经济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来源 | 长三角日报
责任编辑 | 陆晓兰

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第一昆山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01343